你还记得当年写过的高考作文吗?| 睡前聊一会儿

2018-06-13 09:13:54 海外网
分享:

有人讨厌自己18岁的文风,不喜欢曾经的矫揉造作或机械生硬;可至今,每年高考,他们心心念念的还是那篇作文。毕竟,高考作文,记录着最珍贵的青春韶华。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高考第一天,不知大家的作文写得可还满意?

每年高考语文结束,各地媒体都会第一时间公布高考作文题目。一时间,各种相关文章迅速刷屏,点赞吐槽不绝于耳。有人品评试题难点,有人翻出了往年考题,有人重读满分佳作和零分“神文”,媒体同行争先恐后声称自己押中考题,名师大神纷纷“祭出大招”试写作文……不夸张的说,当高考考生全力以赴准备第二天科目的同时,大批“高考过来人”开启了一年一度的“作文复习进行时”。

6.7-20.png

为何高考作文会成为街谈巷议的公共话题?有人说:数理化都忘光了,也就聊作文门槛低。虽是一句玩笑,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德摩根公式、开普勒第一定律、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等曾经念念不忘的知识点,确实随着时间的流逝“还给了老师”。但“语言是存在之家”,在说话、写字、刷文章、发朋友圈的日常中,语文、语感、语言逻辑始终与我们相伴。其实,当高考的大多数内容在我们脑海中日益模糊的同时,很多人还记得当初自己写过的那道高考作文题。毕竟,一道考题,保留着一段人生记忆。

而对国家来说,高考也保留着时代的记忆。1977年冬,关闭良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1978年,改革开放让中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高考,见证了发展的历程;而透过历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我们能看到岁月的光景,看到时代对青年的期望。“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考作文,始终和时代同行。

41年前,57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突破了年龄、出身的限制,意气风发地走入考场,用手中的笔挥洒出压抑多年的激情。那年的天津作文题目是《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虽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但百废待举中的求贤若渴跃然纸上。一位77级考生,对那年浙江高考作文的题目“路”记忆犹新,回忆起拿到题目的百味杂陈,他说:那次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所以大家都拼命往这条路上挤。确实,高考对那代人而言,既是走出工厂农村,吃上“国家粮”的出路,又何尝不是读书成才、报效祖国的大路呢?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的画卷在祖国大地上编织开来,反映社会悲喜的热点话题开始流行。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折射出对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反思;1992年高考给出的一段作文材料,要辨析的恰是当时引来广泛讨论的社会公德问题。此后,观照现实成为考生的一项必备素质。无论是2000年上海卷的“文化遗产”、2008年全国卷的“汶川地震”,还是今年北京卷的“青山绿水图”……国家发展的“关键词”也成了高考作文的“高频词”。借此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念:高考不单要擢选才思敏捷的高手,也希望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贤才。

6.7-21.png

从缩写、改写,到写广播稿、给报社编辑部写信反映问题……高考恢复初期的作文题目,不乏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毕竟,将所学所会付诸实践,是一代人的信仰,踏实能干、学有所用,是社会对学生的期待。而进入90年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愈发成为社会的共识。无论是对“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的辨析,还是阐述“习惯”“路径”等抽象主题,抑或从寓言故事中讨论“生存的本领”,都旨在让考生不断拓展思维的疆界,动用知识的储备,释放语言的活力,“以我笔写我心”。正如2000年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那样,作文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是文章。

1977年,北京市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和当时流行文体“记一件好人好事”“记难忘的一天”如出一辙。一位考生说:当时写结尾,不由自主地想喊两句口号。毕竟,在热情似火的革命岁月,大家笔下的文字或多或少都有几分相似。而今天,考生逐渐放下了“模板”,屡获高分的文言文作文和诗歌显示出个性的力量。从作文题型来看,单一的记叙文、议论文变成了文体不限,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变成了开放性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从“关”到“放”,不仅让文体选择更加自由,也让多种文风展翅翱翔,让多样的人生迸发光芒。

相信不少成年人对高考作文的态度都是复杂的。有人讨厌自己18岁的文风,不喜欢曾经的矫揉造作或机械生硬;可至今,每年高考,他们心心念念的还是那篇作文。毕竟,高考作文,记录着最珍贵的青春韶华。当我们重新审视当年的那份考题,大概会有新的感受。这何尝不是一种拔节生长?这既来源于个人的成熟与变化;更来自于国家、社会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磨砺和养分。如此看来,那道曾经的作文题,还远远没有答完。

好啦,就聊到这儿吧,考生们晚安,明天继续加油;不考试的,不妨抽时间重写一遍当年的高考作文。(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石 羚)

责编:夏丽娟、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