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乱花迷眼,老百姓怎么选?

2018-06-12 08:01:47 海外网
分享:

“即使承诺保证续保,也存在变数,比如停售的风险。”业内人士指出,“交一年、保一年”对于投保人来说的另一个变数是,未来随着市场格局、政策等调整变化,不排除医疗险价格大幅上涨或下跌。

近几年,“健康险”很热。国家频频出台政策,把健康险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让保险企业和老百姓期待满满。

市场上,除了传统的重大疾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险、税优健康险、健康护理险等纷纷登场,在售产品林林总总有好几千款。2010至2017年,商业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从691.72亿元迅速增长至4389.46亿元;健康险占全行业保费收入比重从4.66%增长到12.0%。

数字背后,是千家万户得到了保险保障,令人欣慰;同时也意味着,健康险需求仍在迅猛增长,供给侧还需努力。

近两年,很多公司推出了“百万医疗险”。与传统重大疾病保险一般“年缴保费几千元,保额几十万元”不同,这类“医疗险”保费低至几百元甚至一百多元,保额则高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而且部分险种还明确提出免体检、保证续保,着实令人心动。

健康险家族这些成员,很多消费者“傻傻分不清”。比如,同为“生病就理赔”的保障类险种,医疗险为啥这么便宜?普通人投保健康险,买啥产品最划算?健康保险怎么发展,才是对老百姓更负责?别急,麻辣财经采访了业内人士,把这些专业问题讲清楚,为您“明白消费”提供参考。

健康险品类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先说说 “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

这是由用人单位和城乡居民个人自愿参加、统一参保的项目。保费由参保人统一缴纳,或者从基本医保基金内“切”一块出来。目前,医保统筹方基本上将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交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

有了它,参保人医保的年报销限额从几万元提升到数十万元,很多地方还报销阿尔茨海默病、白血病、肾病综合征等20余种大病的门诊费用,极大地减轻了病患家庭的经济负担,这款“补充保险”的补充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

不过,这里的“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虽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却仍属于基本医保的范畴。是否参保,咱随大流就行,不会有选择焦虑。

再说说商业健康险。

第一类是给付型的重大疾病保险。也是一直以来市场上销售较多、人们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重大疾病”险种。

业内人士介绍,重大疾病保险有缴费年限和保障期限。比如,被保险人25岁投重大疾病保险保额30万元,年缴费3000元,20年缴费。那么,他在20年里每年都按3000元的保费缴费,不会因为年龄增长而增加保费,缴满20年即可。保障期限或者30年,或是到80岁,有的是终身保障。

如果被保险人发生约定疾病,则保险公司就根据保额理赔保险金,并不需要医疗费用发票等资料,可以和基本医保(包括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同时报销。

第二类是报销型的医疗险。它分两种,一种是按社保目录报销,就是社保怎么报,保险公司就怎么报。第二种是突破社保报销范围进行报销,覆盖自费药品和治疗项目。

眼下市场上卖得热热闹闹的“百万医疗险”就属于这类产品。“投保时基本上都免体检,不过一旦发生疾病理赔,想再投保的话,保险公司要进行二次核保,会对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进行重新核定。一般情况下,如果得了疾病并且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接下来都不会续保。”一位业内人士提醒说,这类产品都是交一年、保一年。目前,市场没有任何百万医疗保险承诺可长期续保”。某款产品承诺“6年保证续保”,已经是保证续保期最长的了。

“即使承诺保证续保,也存在变数,比如停售的风险。”业内人士指出,“交一年、保一年”对于投保人来说的另一个变数是,未来随着市场格局、政策等调整变化,不排除医疗险价格大幅上涨或下跌。

下跌当然好,如果上涨,不排除保险公司会通过“贵到买不起”的条款费率,屏蔽一部分高风险投保者。这时消费者想回过头来再去投保二三十年保障期的长期给付型重大疾病保险,保费会较年轻时贵得多。

此外,虽然百万元的保额很养眼,但事实上,大多数参保人都用不到这么高的额度。医疗险的报销额上限,不突破实际发生医疗费用的总额。如果投保人已经参加了基本医保和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这两个报销之后的余额,医疗险再报销。

第三类是税优健康险。这是个特殊的险种,其产品条款费率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等多方共同审定,(您大可放心,绝无暴利可能)。根据政策,按照2400元/年或200元/月的限额标准,投保人每年可累计免税72—1080元。此外税优险还可带病投保,保险公司不得设置免赔额、犹豫期,不得在续保变更保险公司时收费。

税优健康险报销比例高。政策规定,个人自付比例不得高于10%。如果几种报销渠道累计报销额低于投保者医疗总费用的90%,按规定保险公司要自动向被保险人补齐差额!

麻辣姐拿到的人保健康、阳光保险等公司的赔付案例显示,税优健康险二次理赔后,个人自付比例一般从40%降至2%—5%。对于已经有基本医保的人群来说,投保税优健康险是最佳选择。

第四类是健康护理险、失能护理险等医疗服务类保险。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架构内,拿出一部分基金由保险公司运营、经办,向第三方的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购买”看护服务,2016年,全国15个城市和两个重点省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另一类是商业型产品,国内一些专业健康险、养老险公司出售险种。目前这个市场刚刚起步,产品服务尚不充足。中国保险行业系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2018》(以下简称“发展指数报告”)显示,超9成受访者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认可度较高,但也反映有受益人群有限,失能评估、护理机构数量不足,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及专业素质不达标等问题。

整合资源强化监管,提高居民“保险保障”性价比

有多少人属意商业健康险?《发展指数报告》显示,82.1%认为自身罹患重大疾病的风险非常大,但是尚未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有47.8%的人认为应该投保,但只有6.7%的人付诸行动。

大家为啥不积极?报告显示,近半数受访者认为商业健康保险“价格太高”。此外,近3成受访者“不知道选哪个产品”,近2成选择“看不懂产品介绍”。在办理过商业健康保险理赔的受访者中,有4.2%表示不满意,受访者反馈的理赔方面问题主要包括:理赔流程繁琐、处理时效较长等。

理赔和销售误导,的确会影响人们对商业健康险的认可。记者另从保监会获悉的数据,2017年,疾病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型产品的投诉,同比增长了41.63%,投诉主要内容是部分营销人员片面解释产品条款,故意隐瞒免赔额、除外责任等重要内容。

对这类现象监管部门已经发出明确的“治乱”信号。

上个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表示将严查违规开发产品、产品设计异化、罔顾公平合理损害消费者利益、以营销为噱头开发“奇葩”产品等行为。

其中,对 “百万医疗保险”,监管方面明确禁止保险公司在设计这类保险时,给消费者留下“大坑”,比如: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为追求营销噱头,在严重缺乏经验数据、定价基础的情况下,盲目设定高额给付限额,并在短期健康保险中引入“终身给付限额”“连续投保”等长期保险概念;产品定价未区分社保、非社保,等等。

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如何早日满足居民需求,与“国家健康战略”的地位匹配?《发展指数报告》建议,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加快现有政策落地,增加社保、商保的协同联动。细化商保公司承办大病保险业务的招投标管理与筹资标准,落实保本微利与成本覆盖;税优健康保险等对低收入在职劳动者提供参保补贴,扩大受益群体,鼓励更多符合政策要求的创新型产品纳入制度范围;加快推进商业健康保险系统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序互联互通,加强成本统筹管控、最终形成多元经办、多方竞争的格局。

专家指出,以“保”为本,统筹推进“社保+商保”一体化经办,打通保险、医疗、健康管理资源,为参保人提供一站式的、一揽子的健康保障综合解决方案,能有效规避目前许多居民“单一险种保障不足、多类险种保障重复”的问题,节约个人资金者和商业与社会资源,提高“保险保障”性价比。

——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渠道。一方面,在充分保障公民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基于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对潜在客户的画像,更好地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应用新技术,优化从信息获取、产品购买、理赔服务到市场监管的全流程的交互界面, 用便捷高效、阳光透明的操作,改善消费者体验,保护消费者权益。

——加大公众媒体对商业健康保障理念的传播力度,提升全社会保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曲哲涵)

责编:夏丽娟、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