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转化,路怎么走?
2021-03-02 14:16:42 海外网文化时间对话《赘婿》主创团队导演邓科以及制片人刘闻洋,探讨《赘婿》制作过程中的心得,挖掘网文IP改编的秘笈。
作为一种发展二十余年的文学形态,网文领域至今已诞生了诸多优质IP与好故事,IP改编方法论也在不断成熟。高质量作品的背后,是高效化、专业化、体系化的影视生产思维,也是一次又一次经验累积下的生产力进步。
《赘婿》是继《庆余年》后,新丽传媒、腾讯影业、阅文影视“三驾马车”打造的又一部典型的网文影视化作品。作为一部IP的网改剧作品,《赘婿》在影视化改编中,精选了原著几条脉络,选取保留名场面,强化角色的喜剧属性,使整部剧集节奏快、喜剧化、有网感、有梗,为网文改编带来了新思考。
网文的改编剧本怎么写?开脑洞的情节设置从哪里来?文化时间对话该剧主创团队导演邓科以及制片人刘闻洋,探讨《赘婿》制作过程中的心得,挖掘网文IP改编的秘笈。
先定调、命题、拆解,再创作
Q:从网文IP到影视作品,剧本创作有哪些重要的环节?
邓科:因为小说跟影视剧是不同的载体,把网文IP改编成影视剧,一定要符合影视剧的特点。剧本开发很重要,从2017年腾讯影业、阅文集团宣布开发《赘婿》IP后,前两年时间都用在了剧本开发上。第一轮工作,我们是花大量时间研究和读透这部500多万字的作品。开始创作后,首先需要给电视剧定一个基调。刘闻洋带领的新丽团队,决定用喜剧的方式来打开这部剧,我们一拍即合,希望观众能够相对浅地进入,毕竟很多观众看剧的诉求还是轻松、娱乐,与此同时,我们再进行一些主题的表达。
再者,我们认为电视剧应该加快节奏,提高情节密度。所以我们在写剧本的时候把情节设计得更密集,小说原文情节量很丰富,编剧团队把小说拆解成一个一个小的篇章,形成一个巨大的情节库,供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进行挑选。同时,考虑到小说是十来年前开始写的,我们除了参考原文,在二次创作时也会开脑洞,融入一些更符合时下热点和生活习惯的情节,比如“拼刀刀”“苏宁毅购”。
刘闻洋:其实我们整体是先命题,再进行创作这样一个模式。最初除了确定剧集基调,还要确定我们整个故事要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然后一些比较大的剧情节点以及人物要怎样立住。这些大的“筋骨”确定下来以后,我们创作团队再碰撞剧里面的细节。
“边拍边剪”
Q:不少IP作品经历了漫长的开发过程,甚至一直处于“囤货”状态,《赘婿》是如何迅速推进影视化的?
邓科:首先是新丽传媒、腾讯影业、阅文影视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合作机制。从挑选IP、发现IP、实现IP,“三驾马车”都有了一个比较默契、紧密、科学的协同机制,比如腾讯影业挖掘IP的影视化潜力,并推动组局最适合的合作伙伴一起参与开发;阅文影视收集第一手的小说和读者的信息,作为我们的创作基础、参考资料,最终通过新丽传媒的影视创作力量实现影视化,整个过程比较顺畅。而且在策划、改编和拍摄的过程中,我们整个主创团队,包括制片人、编剧团体还有导演组都沟通、配合得很紧密。
另外“边拍边剪”也是这部作品可以快速推进的重要原因。这个“剪”字首先体现在拍摄过程中,粗剪就已经开始。节约时间之余,也能及时给到创造团队反馈:根据演员的表演情况、导演的拍摄想法、各部门比如美术道具的建议,对剧作中可以调整和提升的地方做优化,从台词到剧情都涵盖在内。这种及时根据反馈作出调整、重拍重改的方法,还能帮助提高剧集的质量。
IP改编的链条
Q:那在“三驾马车”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你们有没有总结过IP改编的秘诀?有没有逐渐形成可资借鉴的工业化、产业化经验?
刘闻洋:肯定是有一些总结的经验。像《庆余年》和《赘婿》是内容和类型都完全不同的剧集,然而在背后提供支撑的都是这“三驾马车”:用了阅文的IP、用了腾讯影业的开发评估和规划能力、用了新丽的创作和制作能力生产作品。而经过几个项目的实践,这个打法已经“初具规模”。
一部影视产品背后有没有一整个链条是很重要的。漫威电影为什么厉害?它在拍之前就定好了一系列的事情,演员、集数、档期、发行,然后再来倒推到生产环节,能够倒推的时候就是符合工业化生产标准的时候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三驾马车”带来的管理方式就是符合这一点的,从阅文的IP储备源头,腾讯影业的IP挖掘和项目统筹到新丽的创作都有一套评估体系,环环相扣,这是我们整个项目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三驾马车”最大的意义。
不狭隘
Q:有没有考虑用类似的体系方法,改编一些现实题材IP的影视作品?
刘闻洋:当然有,其实我们现在在筹备、储备的项目就有这样的。IP从来不狭隘,现实主义IP也是成为近年来市场上的热点。这几年即将影视化的IP作品中,其中不少都是偏向现实主义表达,包括献礼建党100周年的电影《1921》,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剧集《人世间》,传承时代风骨、谱写战火中青春之歌的《我们的西南联大》等。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化时间工作室 党报文化君
责编:庄鹏泽、侯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