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教育更走心
2021-02-03 09:00:41 海外网没温度的教育,难以成风化人、凝聚共识;冷冰冰的教育,难以春风化雨、引人入胜。教育越有温度,越能产生吸引力、感染力,进而温润兵心、激励士气。
近日,在某部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调查中,81%的官兵在“多些人情味”一栏后打了勾。“数据不会说谎。”官兵们对“人情味”的期盼,其实是期盼思想政治教育能多些温度。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是通往人心的工作。架不起“情”的桥梁,就难以实现“心”的交融。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理性的力度,更需要情感的温度。实践证明,没温度的教育,难以成风化人、凝聚共识;冷冰冰的教育,难以春风化雨、引人入胜。教育越有温度,越能产生吸引力、感染力,进而温润兵心、激励士气。
当前,绝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温度的,但个别教育还有温度不足的现象:有的讲课内容满足于当文件材料的“搬运工”、上级精神的“传声筒”,与官兵思想贴得不紧;有的表达方式中四平八稳的“官话”多,接地气的“兵话”少,与官兵不在一个话语体系;还有的授课时高高在上、语气生硬,把教育人变成了教训人,等等。这些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在雕刻一座少女雕像时,投入了全部精力、融入了所有爱。结果,爱神被他打动,赋予雕像以生命。“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对教育真谛的生动诠释。授课者虽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官兵心灵这个部队最珍贵的艺术品。“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对官兵和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爱的高度,教育才有温度、深度和力度,才有重量、力量和能量。
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温暖人心的。”要温暖人心,离不开立德树人的仁心、诲人不倦的耐心、有教无类的公心。如今,部队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授课者的学历也越来越高,个别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缺乏温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缺的不是知识、方法,缺的是爱心、责任心。
1982年6月,著名教育哲学家黄济在调查了16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后谈到,人与人之间应该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他人不要抱着一种“第三人称”的冷漠,而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面对面的温度。“人在与自己平等的人面前会理性起来、温和起来。”试想,在心里真正把官兵当成“缺之难行、失之则亡”的手足兄弟,当成“取长补短、互为人师”的人生挚友,当成“同在一个战壕里战斗”的生死战友,教育时怎能不像《古田会议决议》中所强调的那样“站在同志之地位”“用诚恳的态度”?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习主席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如今的青年官兵思想更活跃,与外部世界联系更紧密,头脑中等待拉直的问号也更多。解决难题的教育最有温度。增强服务意识,必须把官兵“想听的”与教育“要讲的”无缝对接,把社会上“风靡的”与官兵“热议的”紧密结合,多做一人一事的工作,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抓教育。只有真正做到言及心声、言之有物、言之必行,让官兵的思想包袱能放下,关注问题有回应,精神状态能提振,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温度。
前苏联一个叫季娜的女孩,为了让病重的祖母高兴,违反校规采下了珍贵的“快乐之花”。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知道后,不但没批评她,还动情地说:“你再采3朵花。一朵给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人。”人心换人心,玛瑙兑黄金。教育要有态度,更要有温度。思想政治教育中,心里装着官兵,能体谅官兵的感受,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感同身受,这样富有同理心的教育,才能让官兵感到“心里暖暖的”。
( 傅凌艳 王炳轩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金台点兵工作室出品
责编:夏丽娟、张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