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宾川华侨农场 :我们的日子甜滋滋

2021-01-13 08:52:28 海外网
分享:

说到这里,人们会想到清甜多汁的柑橘、粒大味美的红提葡萄。但鲜有人知,这座“水果之乡”的发展离不开一群人——归侨侨眷。

柳家湾华侨社区的迎侨堂。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东部,有一座充满甜甜果香的侨乡——宾川。

说到这里,人们会想到清甜多汁的柑橘、粒大味美的红提葡萄。但鲜有人知,这座“水果之乡”的发展离不开一群人——归侨侨眷。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来自印尼、印度、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的多批归侨带着家人,在宾川几座华侨农场开启了新的生活。他们凭借开阔的思路和丰富的信息渠道,尝试大规模种植柑橘、葡萄等水果,并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与当地民众一起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甜美。

日前,记者来到云贵高原上的这片美丽坝子,走进两个华侨社区,听归侨侨眷讲述他们的幸福生活。

“算算‘葡萄账’,赚更多咯”

“8月摘果的3亩红提,卖了11万元。之后修剪果枝,种反季节葡萄,12月又卖了6万元……”坐在自家小院里,算起2020年的“葡萄账”,戴聪林黝黑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戴聪林家住宾川县金牛镇柳家湾华侨社区。社区四周种满成片成片的葡萄田。每年盛夏,葡萄丰收的季节,空气里尽是甜甜的果香,沁人心脾。

“我种葡萄十多年了,跟着农场的叔伯们学的。”戴聪林刚过40岁。说到从小生活的柳家湾,他还习惯用老称呼,管这儿叫“农场”。

柳家湾华侨社区始建于1958年1月,最初名为太和农场,居民几乎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越南、印尼等国回来的归侨及其眷属。戴聪林的父亲就是一名越南华侨。

过去,戴聪林家和大部分邻里一样,主要种柑橘。2006年,20出头的他退伍回乡。年轻人有闯劲,想试试新门路。当时,社区里一些头脑活络的归侨侨眷,瞅准了宾川土地肥沃、日照水源充足的“好底子”,种植红提葡萄已有七八年,收成不错。戴聪林看着心痒痒,决定跟着“赶时髦”。

有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教,再加上自己能干勤劳,戴聪林很快尝到种红提葡萄的“甜头”。但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他这个“小跟班”会变成“领头羊”。

2018年,社区干部找到戴聪林,鼓励他做带头人,领着大家办合作社。这些年,社区里种葡萄的人家越来越多,但都是散户种植,技术跟不上,资金不充足,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缺乏市场竞争力。

“只有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才能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社区干部的话说进了戴聪林的心坎里。当年10月,戴聪林说服社区的10户农户成立了“鑫龙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50亩土地种红提葡萄,并与当地一家公司签订技术托管和销售托管的协议。

引进先进技术、改良管理模式、尝试电商销售……用戴聪林的话说,变化“肉眼可见”:“以前,我们自己种的葡萄,好的好,丑的丑,价格上不去。现在,一串葡萄的颗粒数控制在80到120之间,每颗重量都在20克左右。卖相好,品质好,一年还能种两季,赚得更多咯!”

“有好经验,从来不藏着”

在柳家湾,像戴聪林这样爱“试新”的归侨侨眷可不少。赖建明便是最早种红提葡萄的“先行者”之一。

每次聊起引进红提葡萄的由来,赖建明总爱讲一段小插曲:“早些年,我们农场的一名归侨去国外探亲,第一次吃到红提葡萄,觉得口感好,就把葡萄籽带回来,想试着育种,可惜没有成功。后来,我们打听到山东也有红提葡萄的种苗,就去引了来试种,成了!”

虽是小插曲,却能从中找到柳家湾华侨社区早年发展的一个“窍门”。许多归侨回国之后,有的家人还在海外,有的亲戚身在国内其他城市,书信往来之间,信息渠道拓宽了。家人朋友偶尔谈及一些宾川当地没有的新鲜事物,有心人一琢磨,也许就如红提葡萄,成了一把致富的“金钥匙”。

柳家湾人心态开放,愿意接纳新点子,更乐意结交新朋友。看到柳家湾华侨社区的葡萄田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住在周边的农户跃跃欲试,赶来打听种植技术。

“有好经验,我们都分享,从来不藏着。”赖建明记得父母常念叨,他们1960年从印尼回来那会儿,农场成立没多久,周边县城来了许多老百姓,帮着他们一起建新家。

社区中心迎侨堂前的照壁彩画,“定格”下几十年前当地民众迎接归侨“回家”的画面:穿着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服饰的人们,簇拥着几名或头戴斗笠或身披纱丽的东南亚归侨,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生活在一起,就是一家人!”赖建明说。归侨侨眷与当地民众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种子,从那时起扎下了根。

如今,整个宾川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葡萄种植大县,葡萄品种五花八门。当初归侨侨眷引进来的几株葡萄苗,在大家的合力栽培下,枝繁叶茂,宛如一块巨大的绿毯,铺满宾川的田间地头。

“现在,隔壁一些村子种葡萄的收入比我们还高了呢!”戴聪林的话里透着高兴。办合作社之前,他特意去社区周边的村庄“取经”。“正是看到他们用了新技术,有了好收成,我才更加坚定办合作社的念头。大家相互学习,才会发展得更好嘛!”

“国外亲戚都羡慕我们呢”

“尝尝这沃柑,没有核,吃在嘴里就像喝甜水!”记者一走进侨眷王增亮家的院子,手里就被塞了一只黄澄澄的沃柑。剥开皮一尝,果然汁水丰盈,满嘴都是浓郁的甜味。“这是我们社区最近试种的无核沃柑,技术要求高,还在摸索呢!”王增亮说。

王增亮家所在的州城镇华侨社区,前身是宾川县早年安置归侨的3个华侨农场之一,2010年按照“三融入”完成改革,改建为华侨社区。与柳家湾华侨社区一样,这里绝大部分居民是来自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归侨及其眷属。不同的是,评估当地的自然条件后,归侨侨眷选择种柑橘,引进新品种与新技术,并带着周边农户一起种,而今已形成6000多亩柑橘的规模。

“宾川种植的柑橘新品种,几乎都是从我们这儿出去的。”王增亮说。更让他骄傲的是,这些年,他家和左邻右舍的日子都越过越有滋味了!

“父母常说,他们当年从越南回国,刚来农场时,这里的路都是毛路,两边长满仙人掌。背着全部家当,连锅碗瓢盆都带回来了,没想过再回越南。可是,能不能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新家’把日子过好,他们心里也曾‘敲过鼓’……”

还没等王增亮说完,他母亲忍不住接过了话头:“早没那份顾虑咯!这里的老百姓都待人和善,我们不是结了亲,就是交了友。大家一起种柑橘,前两年还成立了合作社。你再看整个社区,政府又是修路,又是美化环境,收拾得和县城里没什么区别。现在,我们和国外亲戚打电话,他们可羡慕我们呢!”

2018年,王增亮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一栋两层半的小洋楼,一家六口搬进了新家。“这不算稀奇,我们周边85%的人家都建了这种洋楼。”坐在新家庭院里,吃着甜滋滋的沃柑,王增亮和母亲的脸上都是舒心的笑。(本报记者 严 瑜文/图)

原标题:大理宾川华侨农场

“我们的日子甜滋滋”(侨界关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13日   第 06 版)

责编:侯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