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不再恐惧——北医三院国家援鄂医疗队日记

2020-02-17 10:56:39 海外网
分享:

从隔离病房出来,我和永洁难受了很久,想想自己能为病人做的还有更多。哪怕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不再恐惧。

2月16日,北医三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陆续发回日记,摘录如下——

妇产科护士冀智洁:

2月15日,武汉,大雪。

武汉的天总是让人琢磨不透,昨天临睡前还能听到窗外的电闪雷鸣,今天便飘起了雪花,白白的屋顶上透着红红的瓦片,美极了!

隔离病房里满满的病人,病房的黑板上写着各个时段的治疗,每一个病人都在努力地呼吸着,我们穿梭在各个病房,为他们早日康复努力着。这时,33床的呼叫铃响了起来,我们迅速走到床旁,病人呼吸浅而快,其他生命体征及氧饱和度都很好。他无法平静,呼吸越来越快,我们一边劝病人平静,一边观察生命体征。也许是因为用呼吸机和长期卧床让他很难受,他久久无法平静。我摸摸他的胸口,我的同事永洁拍拍他的肩膀,像哄孩子一样哄他入睡。渐渐地,他平静下来,呼吸也平稳了。我们以为他睡着了,刚要走,他突然拍打着双手说:“你们别走,走了我害怕!”我和永洁说:“我们不走,就在这儿陪着您!”这时,他紧张的表情渐渐松弛下来。就这样,我们一直轻轻拍着他,直到别人来接替我们……

从隔离病房出来,我和永洁难受了很久,想想自己能为病人做的还有更多。哪怕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不再恐惧。

神经内科肿瘤放疗科护士马骏:

2月14日,武汉,雨。

昨天是夜班,目前三院病房已经收满了50名患者,病房达到满床。其中,8名病危患者,42名病重患者。8名病危患者,有5名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我们护理的重点就是病危患者,这些患者全部是高龄老年人,本身就体质虚弱,加上病痛的折磨以及呼吸机通气不便,与他们的沟通更加困难。他们出现不适,是无法靠说或者按呼叫铃通知我们的,只能靠我们不断巡视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予以处理。

夜班巡视时,我们发现一位老大爷被子裹得很严,但表情有些异常,我们觉得不大对劲,打开他的被子一看,发现老大爷把大便拉在了床上。我们立刻为他擦拭了身体,更换了床单被套。这种情况,如果在平时,有护工看护,或者闻到异味,都能及时发现。而这个特殊的病房里,没有了护工,我们带着严密的口罩也闻不到异味,只能靠细心的巡视才能发现。

还有一位上呼吸机的老大爷,我们巡视时也是发现他表情痛苦,因为不能摘掉面罩,我们和他无法进行言语上的沟通,甚至老大爷根本听不清我们在说什么。我们只能一点一点排查,终于在他有些颤抖的输液手上发现了问题,会不会是输液引起的疼痛呢?于是我们为他重扎了血管,更换了另一条静脉通路,老大爷对我们点头示意,并微微举起了大拇指。我们知道,判断是对的。

最为惊险的事情发生在深夜。一位呼吸机支持的患者趁我们不备,摘下了面罩去喝水,立刻出现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紧接着出现双眼上翻,意识逐渐丧失。我们及时从监护仪上发现了异常情况,负责的医护人员即刻全部到场。医生组组长、呼吸科医生程秦,一手按住患者的吸氧面罩,一手熟练地调试着呼吸机参数,给予患者纯氧支持,并指挥护理人员配合工作。两三分钟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逐渐恢复至90%以上,意识逐渐恢复过来,抢救成功!我们把患者又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危险过后,我们连比划带写字,再次叮嘱患者不要随便摘下吸氧面罩。

下了夜班,白天补足了睡眠。今天是情人节。其实对我们这种老夫老妻来说,早已不过情人节了。但是,看到老公给我写的话,还是有些哽咽。

妇产科护士李雪:

今天是援鄂第9天,我们冒着狂风暴雨,于凌晨2点奔往医院,司机师傅一路提醒我们:注意保暖,别着凉!

凌晨的夜没有那么静寂,原本可以下地活动的25床患者——一位90岁的老奶奶,却上了呼吸机。交接班的那一刻,我想起前天喂她吃面包后听到的那句湖北话“谢谢你”。眼下,她却被呼吸机罩住,说话行动都不便。今夜,我莫名地想流泪。

病房的夜显得更湿冷,但我们内心却充满能量。梁超老师带领后组的莹莹、刘丹、安琪,照看有创呼吸机的两位重症患者,帮他们定时翻身,每次都会一身汗。

此刻,外面下着瓢泼大雨。每一名危重患者,都在我们的照护下,在我们的注视中。我们就是患者心中的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

长江边上公园里的花都开了,雪化了以后就是春天。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工作室 白剑峰、仰东萍、王丽整理,封面绘画方春宁)

责编:夏夏、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