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式考研”或“进击型人生”?

2019-08-01 13:51:20 海外网
分享:

我们不用一看到“逃避式考研”这样的词就立马神经紧张,甚至大加批判。与其如此,不如认真关注考研群体的心理状态与所思所想,真正让他们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建立自己的目标感,学会不盲从。为此,高校也宜做出相应调整,开设更多职业规划的教育课程,及时疏导大学生就业焦虑,让他们心中有学理,胸中有社会。

这个夏天,如往常一样,又有不少大学生奋力鏖战在考研路上。回顾过往,你还记得自己当初为何选择考研吗?或者,你正准备考研吗?受党报评论君邀请,我们敞开心扉,聊聊考研那些事儿。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少,相反,备战考研的比例持续增长。不久前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5届下降。毕业走向的此消彼长,折射大学生群体工作观念、求学观念的变迁。

560380237722969673.jpg

考研,可以有一百种理由。有人渴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以考研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有人试图改变本科“出身”的不如意,以读研完成人生的“再分配”;有人读研可能是因为承载了一个家庭的使命,要了却父母夙愿;也有人只因一股直顶脑门的情感冲动,想要跟心上人在另一座城相遇……理由千百种,考研路一条,每个人都有基于自身状况的认知和诉求,动机本身并无高下之分。

但不久前,有机构发布报告称:就考研动机而言,比较茫然、尚未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的比例正显著上升,成为大学生考研的主要原因。有媒体将之总结为“逃避式考研”。

787169370833764171.png

脱开提法,作为考研的一种主观动机,“逃避式考研”由来已久。或许是因为心智还不成熟,或许是由于前路尚未明确,或许是认识到自身本领仍需精进,或多或少,“考研”向来都被一些大学生视作从“象牙塔”通往“试炼场”的缓冲带。真正引发围观的,不是其内涵,而是其提法。在“逃避式考研”这个新词的构词中,“逃避”是有烈度的,它戳中了一些当下大学生面对社会和就业时的焦虑心态,以及可能有的青春迷茫。

其实,从就业层面看,与其说是逃避就业,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就业。从许多招聘信息看,“研究生学历”已是不少单位的基本要求。“没个研究生学历,海投初选都过不了”,也是实情。要想在日趋激励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优质就业机会,能力上的“不突出”和学历上的“不够用”,都是大学生群体的压力来源。也正因此,就业时学历的水涨船高,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大背景下,全社会平均学历水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越来越多人希望在竞争中拥有额外筹码,这不是逃避,而是蓄力。

597723887573213358.jpg

而从心理层面看,如果因为“没想好未来”而考研,是否真是盲目,也值得商榷。因为对自己认知不清晰的状态下,选择暂时驶入“避风港”,重新发现自己,也未尝就不是理性选择,甚至不失为良策。事实上,近年来国外刮起的青年潮流——“gap year”,便是通过给自己一个或长或短的“间隔”来了解自我,从而凝聚精神驱动力,更好融入社会。与其仓皇出场,不如重整行装,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不用一看到“逃避式考研”这样的词就立马神经紧张,甚至大加批判。与其如此,不如认真关注考研群体的心理状态与所思所想,真正让他们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建立自己的目标感,学会不盲从。为此,高校也宜做出相应调整,开设更多职业规划的教育课程,及时疏导大学生就业焦虑,让他们心中有学理,胸中有社会,面对日益高涨的就业压力,既能看到学历“敲门砖”的重要,更能将修炼内功视为终身的“硬核”本领,开启进击的人生。

这正是:考研本无高低,“逃避”始自忧虑。松解压力阀门,内外需齐发力。(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文|韩  鑫)

责编:刘素素、张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