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限流”,还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吗?

2019-06-04 09:02:59 海外网
分享:

通过预约、限流等方式,平缓游客数量的波动曲线,有效削峰填谷,不仅能缓解节假日游客拥挤不堪的状况,保障游客游览安全顺畅,也能提升观赏体验,让长城内外、无限风光更好地丰盈每个人的心灵。

从6月1号开始,八达岭长城景区正式实施全网络实名制预约售票,并开启“限流”模式,每日游客总量控制在6.5万人次。对于这一消息,有人拍手称赞,也有人心犯嘀咕:限流了,还能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长城限流这件事。

夜聊1.png

一直以来,连绵不绝的长垣美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气宣言,催动着无数人登临长城的兴趣与脚步。今年“五一”期间,长城上人山人海的照片又一次在社交网络刷屏,不少人转发的同时都会调侃地加上一句,“幸好没去”。的确,长城变“人城”,对于身处其中的游客来说,无论是观赏体验,还是安全指数,都会大打折扣。而通过预约、限流等方式,平缓游客数量的波动曲线,有效削峰填谷,不仅能缓解节假日游客拥挤不堪的状况,保障游客游览安全顺畅,也能提升观赏体验,让长城内外、无限风光更好地丰盈每个人的心灵。从这个角度来说,景区限流是迈向优质旅游的又一个新起点。

当然,除了旅游体验的提升,限制客流量,对于长城的保护同样重要。蜂拥而至的游客,让长城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也不断累积着风险因子,增加着被破坏、被损毁的可能性。今年5月1号当天,仅八达岭长城景区清理的垃圾就有18.2吨,对于长城来说,这已是难以承受之重,更何况那些意外的破坏,也潜藏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之中。通过限流为长城“减负”“纾压”,可以说是必要而及时的保护。近些年来,从敦煌莫高窟到故宫博物院,从黄果树瀑布到九寨沟景区,越来越多景点推出限流举措,一个重要动因就在于对文化遗产、自然资源的保护。很多自然资源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文化遗产更是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在亲近它们的同时,更保护好它们,我们才能与旖旎的山水相融、与绵延的文明相拥。

夜聊2.png

限流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简单地一限了之,却也可能与良好的初衷相悖。今天,人们外出旅游、探访名胜、登览河山的需求日益旺盛,如何让更多人亲近心中的山水,提高人们出游的满意度,是旅游业应该思考的问题。以限流来说,景区更应该在保护和开放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而非完全不考虑游客需求,将满腔热情的游客挡在门外。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景区有更精细化的管理、更人性化的举措。比如,实行限流的景区,能否提前发布限流信息,以免游客白跑一趟?一些老年人不习惯网上预约购票,是否能有针对不同人群的购票方式?能否尽量延长网上预约时间,充分考虑外地游客安排行程的需要?限流有必要,但因为信息不畅、预案不充分、管理不到位导致的“遗憾”“错过”,可以更少一些。

不只是旅游,如今,人们在各种体验型的消费上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更是水涨船高。从长城上摩肩接踵的人群,到各种展览前排起的长队,都在彰显着这种新的社会风尚。我们乐于见到人们为文化买单、为体验消费的热情场景,但一再上演的“排长队”+“冲刺跑”,却也是重要的提醒:只有让服务的意识更强一些,创新的脚步更快一些,供给的力度更大一些,才能追赶上公众的步伐,满足公众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景区限流是我们迈出的重要一步,但后面还需要更多一步一步的前行,才能安放好公众高涨的热情、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正是:限流模式开,优质体验来。服务不掉队,前行步伐迈。

责编:刘素素、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