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短乘长,莫让老实人神伤
2019-05-07 09:38:26 海外网“买短乘长”是一项弹性政策,但弹性政策需有刚性前提,光靠售票前期、乘车现场的宣传引导还远远不够。无论是抬高价格杠杆,还是完善惩戒机制,都旨在提高“强行补票”的成本,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先提个问:返程火车一票难求,你会怎么办?买站票,加价“刷票”,还是索性换乘飞机汽车?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买短乘长”的乘车方式引起了热议。有多位网友抱怨,自己提前买好了回家的火车票,却被临时告知无法上车。原来,这是因为不少购买短途车票的旅客,到站后继续乘坐,导致火车超载、持票乘客无法上车。尽管相关铁路局为已购票乘客办理全额退票,但这样的补救并不能让持票者满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前几天,一男子因为利用“买短乘长”恶意逃票9次被行政拘留10日。诈骗铁路票款的违法行为毕竟是少数,但值得关注的是,很多人因为没有买到目标地点的长途车票,于是选择购买短途车票先行上车,后以补票方式到达目的地,这就是“买短乘长”的主要表现。
其实,《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规定:旅客在车票到站前要求越过到站继续乘车时,在有运输能力的情况下列车应予以办理。预购车票也好,临时补票也罢,都是旅客与铁路部门签订的合法契约。允许先上车后补票,可说是方便乘客的人性化安排。这样的规则制定,本身并非没有道理,甚至还值得点个赞。
不过,规则能达到制定的效果,还需各方规则意识的增强。这既要求人们遵守已有的规则,也希望人们在规则的空白处反求诸己、不乘虚而入。比如,是不能补票就自觉下车,还是上了车“打死不挪窝”?正常上车的乘客来了,是“让座”还是“霸座”?从心态上看,“上了车你总不能把我赶下去”的想法无疑钻了列车管理的空子;从结果上看,购票乘车本应“先来后到”,却变成“后来居上”,“买短乘长”侵害了提前购票者的乘车优先权;如果因为强行乘车导致超载、因为临时查验导致晚点,更会影响列车运行秩序和安全。在运力充足时,不守规则的后果尚不明显;恰逢出行高峰,买短乘长和载客上限“撞了个满怀”,这才凸显出问题的严重性。
一张火车票,叩问着出行者的规则意识,也考验着铁路部门的管理能力。从黄金周到小长假,从春运到暑运,每一次出行高峰都是交通系统的一次大考。上百人到站不下车,仅靠一名乘警、三五乘务员劝解是否够用?乘务人员如何获知运力状况,决定是否应与补票?如果乘客到站执意不下车,如何迅速处置?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才能在保障行车安全和购票权益的前提下让更多人顺利出行。当然,好预案离不开好规则。在规则制定阶段,如何考量淡季与旺季“买短乘长”的不同情况,如何有序盘活铁路闲置资源?需要有关部门仔细研究,从根子上杜绝“守规矩吃亏”的现象。
就此,铁路部门日前回应:如果旅客没有按规定补票强行越站乘车,到站后铁路部门将加收已乘区间应补票价50%的票款;铁总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协同有关部门增加诚信记录内容。的确,“买短乘长”是一项弹性政策,但弹性政策需有刚性前提,光靠售票前期、乘车现场的宣传引导还远远不够。无论是抬高价格杠杆,还是完善惩戒机制,都旨在提高“强行补票”的成本,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曾经,从车窗翻进绿皮车,是很多人亲身经历的经典场景;买站台票混入车厢,也成为一些人乘车的“非常手段”。当纵横交错的铁路网渐次织就、铁路节假日发送旅客人次屡屡“再创新高”,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已销声匿迹,这印证着中国铁路运输能力和文明水平的提高。但无论“买短乘长”,还是“买长乘短”,这些车票紧张时的“临时选项”对铁路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打点好行囊,却没有回家的票。这需要铁路部门进一步增强运力、进一步合理调配运力。确切地说,是科学统筹、增强运能紧张区域的运力;同时,也需要研判同一线路不同区间的乘车需求,让票务投放更加精准。当然,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是一个整体,构建有机互补的交通运输体系,提供更多样的出行选择,方能托举起乘客的幸福旅途。
这正是:人生像一辆列车,有人会上车,有人会下车。坐车能透视人品,到站不下车,下车将追责。(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石羚)
责编:刘素素、张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