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湖长是干啥的?管好"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
2019-01-23 10:19:08 海外网“一把手担责,一竿子到底。”据悉,在全国123万多名河长中,有省级河长409人,其中不少书记、省长担任总河长;在2.4万名四级湖长中,85名省级湖长。组织体系延伸至村,全国设立93万多名村级河长、3.3万名村级湖长,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8年,全国36个重点城市的1009个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消除比例为95%。
国家地表水评价1940个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即Ⅰ至Ⅲ类断面比例为71%;劣Ⅴ类断面比例为6.7%,同比降低1.6个百分点。
这是生态环境部刚刚公布的一份“成绩单”。这个成绩,跟百姓的感受是一致的:各地水生态确实在好转,河沟里黑乎乎、臭哄哄流水少了,河水湖水在变清。
碧水保卫战,跟蓝天保卫战是一个道理,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治理,让被污染的江河湖水变清;二是管护,让已经变清水不再被污染。
一江清流、一湾碧水源远流长,治理与管护缺一不可。特别是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后,呵护的责任就更重了!
那么,谁来守护我们的水安全?这支队伍非常重要!他们就是河长和湖长,全国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上,都有他们的身影。
继河长制之后,我国湖长制在2018年底也全面建立了!麻辣财经从水利部获悉,截至目前,全国123万多名河长上岗,在1.4万个湖泊设立2.4万名四级湖长,3.3万名村级湖长。这意味着河湖管护进入新阶段,百万河长湖长的职责目标,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一把手担责一竿子到底
生在太湖边,从小喝着太湖水,许多无锡人对10多年前的那场“蓝藻事件”仍记忆犹新。“自来水变臭,矿泉水被抢购一空。”马山街道居民钮建春坦言。
太湖负担太重了!流域每平方公里1229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倍。长期快速发展,“鱼米之乡”遍布工厂,经济富了,太湖水变差了。
不只是太湖,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水问题相互交织,在河湖水域集中显现,水生态频频亮起“红灯”。水多、水少,就是有的地方发洪水,有的地方缺水;水脏、水浑,脏是指水质被污染,浑则是指水里的泥沙含量大。人们感叹,儿时的小河脏了,有的甚至消失了,我们的水安全如何保障?成为一道绕不过的发展课题。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举措。”水利部部长鄂竟平表示,人们对水的需求发生变化,从“有没有”到了更高层次的“好不好”,治水需要着眼调整人的行为,用新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河湖长,谁来担任?
“一把手担责,一竿子到底。”据悉,在全国123万多名河长中,有省级河长409人,其中不少书记、省长担任总河长;在2.4万名四级湖长中,85名省级湖长。组织体系延伸至村,全国设立93万多名村级河长、3.3万名村级湖长,打通“最后一公里”。
“过去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各管一段没有形成合力。现在一把手当河长,就破解了‘九龙治水’的困局,反应链条短了,效率高了。”江西樟树市水利局局长黄辉说。
河湖长,怎么管河湖?
水利部出台意见,明确“治乱”“治病”“治根”路线图:一是全面监管“盛水的盆”,即河道湖泊空间及其水域岸线;二是管好“盆里的水”,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
“河湖长不是挂名,而是责任制。”无锡市水利局副局长邹永明说,境内5635条河流,实现河湖长全覆盖。河长挂牌督战,水岸共治,10年治理,太湖氨氮浓度下降71.8%,水质明显改善。
在全国,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协调部门力量,合力解决水问题。在区域,长江中上游、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议,形成合作共治机制。
江西吉安“开门治水”,聘任“河长法治特派员”参与治河;10万名企业河长、乡贤河长、河小二等民间河长,织密护水网络;江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97.7%的骨干河道落实保洁管护人员,48%的河段实行社会化管护。
“一河一策”精准开方,水岸共治生态效益显现
河湖要治“病”,先要做“体检”。
水利部经过一年摸查,全国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发现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4万多个,有采砂管理任务的河流、湖泊,共确定采砂管理重点河段、敏感水域2000多个。
“水盆”有问题,盆里的水就不安全。水利部河湖司司长祖雷鸣介绍,去年全国集中攻坚还河湖空间,开展了河湖“清四乱”、河湖采砂专项整治等行动。在长江经济带,加强水域岸线管理,核查涉河违法违规项目2400多个,排查固体废弃物点1376处,立案查处违法案件近4000起。
重拳治理,强化监管,传递出一个信号:今后想在河道、岸线上干点“擦边球”的事情,绝对不行了!
管好“盆里的水”,各地掀起了治水热潮。上海全部消除黑臭河道,治理中小河道1756公里;浙江全面剿灭劣V类水,消灭垃圾河6500公里、黑臭河5100公里。无锡滨湖区,向黑臭河道全面开火,关停化工企业76家,水里疏浚河道,“整条河道像是清了肠,水质干净多了。”居民李良成感叹。
水岸共治,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全国首次实现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年度全覆盖,完成5.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片片荒山发生绿色蜕变。启动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回补试点,累计补水近5亿立方米,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地下水平均回升0.5米以上,曾杂草丛生的滹沱河,时隔20。
治水非一日之功,集中式治理之后,如何实现常态化管护,关键在长效机制。
“算好水账,量水而行,让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发挥刚性约束。”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杨德瑞说,去年批复13条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统一调度水量,保障大江小河永续长流,黄河干流实现连续19年不断流,黑河下游东居延海14年不干涸。
布好“天眼”,加快提升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目前,全国75%的许可水量实现监控,95%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和570个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在线监控。
倒逼绿色转型,更深的影响在岸上。为保南水北调源头水质,河南淅川县关停污染企业350家,取缔4万多个网箱养殖,一时忍痛割爱换来生态产业,发展后劲更足。浙江绍兴市柯桥区,东小江两岸曾是印染业集聚,铁腕治污腾笼换鸟,印染小镇变身“酷玩小镇”。
河长制湖长制,给河湖一个健康承诺: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的比例超过7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责编:刘素素、袁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