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火的变迁

2018-11-27 09:48:13 海外网
分享:

我上初中时已是上世纪80年代了,是在邻村上的,跑校,带干粮,条件自然比小学强了许多,最惹眼的是教室里的铁火炉,不仅暖和,还可以中午热饭。村里有人做饭时烧起了蜂窝煤,比和泥打炭方便多了。

我这里说的火一是指烧饭用的火,再一个就是取暖用的火。

1543125824843065957.jpg

自记事起,母亲在厨房做饭用的是“大火”,大火之意在于“高”“大”,并非火之大小旺否。那时候家家都一样,家穷炭少,多数人家用的是自家制作的“泥糕”(用红土与煤面搅拌而成再晾干)。屋里取暖则是火炕,烧炕用的柴禾是玉米穗脱粒后的玉米棒,再加上山上捡来的干枯树枝。

1543125854779043926.jpg

土炕好处有三:一能取暖,炕烧热了屋里也不会冷到哪里去;二能将队里秋收分回来的粮食用火炕炕干,人睡在席子上有一种洗桑拿的感觉;至于三嘛,炕比床大许多,当时家家孩子多,炕就可以多睡人。

上小学时,由于村小人少,学校以复式班为主,教室正中垒一“牤牛火”(用砖和白土堆砌而成),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大队提供煤炭。同学们下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围着火炉取暖,火苗烧着破棉袄的事时有发生,我就有一次差点被“焚”,回家后被家长狠狠教训了一顿,因为即使是破棉袄,也不是人人都有条件穿的。

我上初中时已是上世纪80年代了,是在邻村上的,跑校,带干粮,条件自然比小学强了许多,最惹眼的是教室里的铁火炉,不仅暖和,还可以中午热饭。村里有人做饭时烧起了蜂窝煤,比和泥打炭方便多了。

上高中和大学时,条件好了许多,不用自己生炉子,学校有了暖气,而母亲做饭的家什还是大火,也夹杂一些蜂窝煤,这时村里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已开始自己烧土暖气取暖了。

我参加工作时已是上世纪90年代。我在农村学校供职,冬季,教室、宿舍取暖依然靠火炉,成天烟雾缭绕,堪称一景。学校食堂给学生做饭的火也有了改观,虽然也是大火,但用上了吹风机。而母亲做饭还是大火,只是蜂窝煤更普遍了。那时,条件好点的人家已经用上液化气了。

1543125910712099418.gif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环保整治力度加大,不少乡镇村进行煤改电、煤改气,家家户户通了天然气,用上电气化厨具,母亲终于不用再过烧火打炭的日子了。城市里更不用说,热电联产实现全覆盖,生火做饭、火炉取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真的是“昔日取暖心惊胆战,今日室内暖意融融;昨日生活灰头土脸,如今用气简单方便”。

改革开放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而火由柴、炭、气的转变不正是四十年巨变的一个缩影吗?

责编:夏丽娟、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