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无痛分娩:让母亲一“生”轻松

2018-11-27 09:50:40 海外网
分享:

社会和公众对优质的生育服务有了更高需求。尤其是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做好分娩镇痛,进而全面提高生产医学质量,完善医疗服务供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现实问题。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医院开展分娩镇痛诊疗试点工作,并将逐步在全国推广。对于广大“准妈妈”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生孩子,到底有多痛?有人形容像“断了十二根肋骨”,有人说像“小腹曲线型爆炸”。这些描述绝非夸张,因为按照10级的疼痛度量标准,分娩的阵发性疼痛是人体可感知的最高级别疼痛之一。中华医学会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44%的初产妇表示生产过程“痛不欲生”。而就在去年,也还发生过产妇因疼痛难忍坠楼轻生的事件。所以,能不能通过医疗手段协助产妇减轻痛苦,可以说直接影响着产妇的幸福感、安全感。

image.png

有人说,“产妇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对分娩之痛的关注,其实是对女性在分娩过程中的感受、权利的关注。推广分娩镇痛,是对女性权益的保障,更是对女性生命的尊重。尤其是在今天,生活条件改善、孕妇营养增加,胎儿体重增大的现象愈益普遍,生产之痛有加剧的趋势;同时,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对舒适化、个性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也水涨船高。顺应客观现实的变化,回应女性对舒适化分娩的期待,提高围产期的人文关怀,这是我们的生育文明、社会文明更趋进步的体现。

分娩镇痛是大势所趋,但还难以一蹴而就。从1847年世界第一例分娩镇痛在苏格兰临床成功应用,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硬膜外镇痛(一种区域麻醉)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开始流行,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分娩镇痛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成熟、安全的医疗手段。技术上没有难题,但分娩镇痛在我国开展的情况却一直不甚乐观,目前分娩镇痛的应用率也仅为10%。可见,在技术背后,还有很多因素掣肘,让无痛分娩的愿望不能很好地被满足。出于对疼痛的恐惧,不少女性宁愿选择剖宫产,这也是我国剖宫产率一直居高不下、远远高于世卫组织提出的15%剖宫产率警戒线的重要原因之一。

普及镇痛条件下的自然分娩,进一步保障孕产妇安全,就需要找准影响分娩镇痛开展的“病因”。这其中,麻醉医师短缺是绕不开的问题。实施分娩镇痛,对麻醉医师具有较高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技术上的,还是时间上的、精力上的。一场无痛分娩手术,需要麻醉师随时“待命”,不间断地进行疼痛评估、调整用药速度,直到产程结束。普及分娩镇痛,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麻醉医师值守产房。但事实上,当前我国7.6万的麻醉医师数量,对于不断增长变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来说,本身就处于“不够用”状态,造成“手术医师是车轮战,麻醉医师是持久战”的情况。

image.png

此外,虽然很多人认同生孩子是一种极致疼痛的体验,但在潜意识里还是觉得,“生孩子哪有不疼的”,疼是正常现象,没有必要给予太多关注。同时,无论是孕产妇及其亲属、还是医生方面,对分娩镇痛的认知整体上也还处于较低水平。产妇方面担心镇痛对大人、孩子不好,医生方面担心镇痛会延长产程,这些现象都时有发生。此外,没有明确和规范分娩镇痛收费标准、很多地方未将分娩镇痛纳入医保范畴等,也都影响着分娩镇痛的普及。

此次卫健委发布的分娩镇痛试点工作方案,也是瞄准了这些“病因”。从提出医院应当为分娩镇痛工作提供包括人员、设备设施等必要的支持,到提出加强对麻醉科医师、产科医师、助产士等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再到加强对孕产妇以及家属的健康宣教,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分娩镇痛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今年8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也对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进行了明确规定。相信随着这些措施逐步推进,分娩镇痛可以早日成为触手可及的“良药”,让更多女性面对分娩之痛,不必再咬牙忍受,而能更轻松地享受成为母亲的喜悦。

image.png

如今,社会和公众对优质的生育服务有了更高需求。尤其是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做好分娩镇痛,进而全面提高生产医学质量,完善医疗服务供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现实问题。

这正是:推广镇痛助分娩,生育服务更完善。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张 凡)

责编:夏丽娟、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