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为煤企排污撑腰,哪来的胆量?
2018-06-27 14:58:30 海外网有的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睁只眼闭只眼,默许违排;有的“光说不练”,简单处罚之后,仍旧放任污染;还有的官员竟公然为污染企业“站台”,袒护纵容。督察期间尚且如此,督察组走后又将是何种情形?
先是国有煤企无视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以“假停产”掩盖“真排污”;后又曝出河南新义煤矿2年多来累计收到33张环保罚单,却依然任性排污。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行动进入下沉阶段,不少企业乱了阵脚,也有政府失了方寸。本应成为环保表率的国有大型企业何以成了经年不改的排污“惯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政府在为其撑腰。
中央环保督察既督企又督政,这是督察启动初衷,也是区别于以往督察的最大特点。那么,地方政府责任真的落实到位了吗?整改要求落实彻底吗?“有的地方监管软弱无力”“不担当、不碰硬”“边督边改弄虚作假”——督察组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回头看”开展以来,类似新义煤矿的案例不在少数。“假环保”背后层出不穷的原因更值得关注。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也是部分地区屡教不改的“老大难”问题。有的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睁只眼闭只眼,默许违排;有的“光说不练”,简单处罚之后,仍旧放任污染;还有的官员竟公然为污染企业“站台”,袒护纵容。督察期间尚且如此,督察组走后又将是何种情形?
同时,有的地区在被督察组通报后实行“鸵鸟”政策,依然避重就轻、三缄其口。记者采访时就遇到各级环保与宣传部门相互推诿的情况,各自辩称“不了解情况”“找其他某某部门更合适”“有规定不能说”等。甚至有地方政府找来“说客”,希望记者“笔下留情”。
就企业而言,督察之目的不在处罚,而在于通过整改达标,帮助企业实现绿色生产;就政府而言,督察过程只是治标,齐心协力、严守生态“红线”方能治本。
企业固然是环保主体,但没有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监督执法,企业环保难免流于形式。所以,一手抓企业,一手也需激活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意识。正如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的: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保第一责任人,要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质量负总责。如政府本身出现问题,环保工作就难免成为“一纸空话”。
改在行动,根在思想。无论污染企业还是地方政府,表面看是做法出了问题,实际根源仍在发展观念——“以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思想未得到根本扭转,抱有“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心理,仍沉迷于“拼环境、拼资源”的模式,因循守旧,未能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记于心、外化于行。
如今环保督察不再是一阵风。要么不抓,要么一抓到底;要么不咬,咬住就不松口。嘴上念着“环保经”,手上干着“污染活”,这种“假环保”必将面临“真追责”。
一个月前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刚刚强调,“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
要认清,在绿色发展大势面前,侥幸心理要不得。(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朱妍)
责编:夏丽娟、武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