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上演“抢人”大战,农村怎么办?

2018-05-23 09:53:30 海外网
分享:

这样的“人才大战”是不是可持续?抢来的人才能不能留得住、用得好?会不会从抢人才变成“抢人口”,为炒房者打开方便之门?

日前,天津加入“人才大战”行列,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让很多人动心。

这个离北京最近的直辖市,人才落户门槛大幅降低:不用缴纳社保、也无须居住证,本科毕业40岁以下、硕士45岁以下,博士不受年龄限制,应届、往届毕业生均可直接落户。如此优厚的条件,一天之内就吸引了30万人登记申请。

不仅仅是天津,全国目前已有西安、南京、成都等20多个城市出台政策,吸引大学生落户,均反响热烈效果显著。

但热闹之余也有不少人冷静发问:这样的“人才大战”是不是可持续?抢来的人才能不能留得住、用得好?会不会从抢人才变成“抢人口”,为炒房者打开方便之门?

可能正是因为有质疑声音,天津有关部门迅速作出回应:此轮人才落户新政,目的在于支持有意来津真正参与天津各项事业发展,愿意在津脚踏实地创新创业的人员,而不是借落户之机,单纯挂靠户籍,或为子女获得参加高考资格、买房炒房的各类其他人员。

完善政策“打补丁”,可谓及时。

放宽户籍管制有利于人才流动,但政府干预过多会扭曲市场

人才落户,是个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城市的容纳能力,譬如,住房,交通,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等一系列问题。并非到户籍部门一办落户手续,就万事大吉。在这一轮城市“抢人大战”中,不少地方存在盲目性,政策的初衷与个人的想法并不完全一致。

因为,这么多人一下子蜂拥落户,不可能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培养一个大学生、研究生,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付出了很多心力,如果做不到人尽其才,这不是莫大的资源浪费吗?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找不到工作又有本地户口,孩子上学怎么办、买房行不行,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如果不行的话,可能会对人才造成“落不下、回不去”的尴尬局面。如果只要落户就可以买房,但房地产的限购政策就变得形同虚设。实际上,不少城市“抢人”启动后,房地产确实出现了“热”的苗头。

日前,在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随着各大城市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增的就业岗位多、人才需求量大,对人才的竞争成为必然,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人才新政,支持大学生落户,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是对过去“重物轻人”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念的一个调整。

平心而论,各地“人才大战”对大学生们来说,确实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也有利于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但是,如果各地“人才大战”打红了眼,政府干预过多,那市场的作用就会被扭曲,就能可能引发新的问题。比如,有的城市提供食宿或千元补助,为大学生们前来“考察”行个方便,应该说不算过分;但也有的城市开出更高价码,高端人才落户买房,政府可以出一半的房款,这样的“补贴”就有点过头了。

因为,财政资金应当主要用于公共服务上,即使针对特定人群,也应当是“兜底”保民生,为生活困难和低收入人群排忧解难。政府拿公共财政的钱给了引进的人才,等于直接增加了个人财富,这样做是否公平合理值得深思。政府真有那个财力,何不把这些钱用在为顶尖人才配置更好的研究设备和高水准试验室上,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

“对一个城市来讲,我们既要吸引人才落户,更要把这些人才留在当地,实实在在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怎么样把这些人才留下来,关键的一点从政府角度来看,还要持续改善我们的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不断优化城市社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这些人才干事创业营造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孟玮强调。

城市“抢人才”条件加码,农村人才流失令人担忧

凡事,我们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虑及长远,只有让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发出最大能量的光和热,才是我们人才政策的初衷。

透过“抢人大战”的硝烟,我们还看到另外一个事实:这些“抢”,都集中在中心大城市,似乎与真正缺乏人才、急需人才的农村无关。这就让人不能不产生一种担忧:人才麇集在大都市,都能找到施展才干的天地吗?如果大城市人才大量积压,而农村和边疆地区人才大量缺乏,城乡差距岂不是越拉越大?

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城乡、区域不平衡等问题,而人才作为生产要素,总是循着“往高处走”的规律。落后地区、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无法拿出大城市那些诱人的条件,打不起“人才战”。想要获得人才、获得高素质劳动力,这些地方仍需得到强有力的关注、支援、帮扶。

科技对于“三农”的重要性,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但是,农村科技人才缺乏,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其实,这一问题,不仅在边疆地区存在,沿海发达地区也是如此。这些年,在基层采访,常听到人们叹“人才苦经”。一位县委书记告诉笔者:“农经、农技、农机、茶叶、畜牧‘五大员’普遍缺人手。由于农技人才缺乏,许多农业科研无法正常进行。想招几个学农的大学生,可报名人数一直未到5比1的招考比例,只能作罢。”一位搞车厘子种植的农场主说,由于“北种南繁”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投下去的几百万元眼看着打了水漂……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不足,人均不到1亩地。对于农业这种弱质产业来说,少了规模,便少了竞争优势。目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大多比国际市场高。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最现实的手段是靠科技助推。

无数事实证明:村里有个“科技明白人”,等于有个活财神。

浙江淳安枫树岭镇的下姜村土地资源匮乏,多少年来,村民一直走不出贫困的循环。2003年4月的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村里调研后开出了一个良方:必须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抓住当前科技进步的机遇,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他给村里派出了一名科技特派员。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下姜村因地制宜种植了中药材黄栀子。仅此一项,农民户均收入4000多元。

现在,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大学里的热门专业人满为患,涉农专业却在不断萎缩。一所农业院校的教授告诉笔者,1998年以前,该校农学系有4个班,现在只剩下1个班,且年年还得为生源发愁。由此看来,农业科技人才的育人、用人机制大有改进空间!

除了农村,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也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巩固边疆、发展边疆、缩短东西部差距,没有人才,便是一句空话。然而,这些年,一方面,西部人才大量流失——“孔雀东南飞”,我在西部一所师范大学曾做过调查,该校近十年培养的博士生,超过85%去了东部地区;另一方面,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宁可“漂”在都市、放弃专业,也不愿到基层、到边疆去。一位西部地区的领导坦承:“西部大开发”以来,要政策国家给政策,要资金国家给资金,可一些事情干不起来,说到底,是缺人才!

改变这一现状,还需国家完善引导人才流动的顶层设计,相关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增强边疆和基层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由于边疆、基层的自然环境及工作条件较差,再不在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想留人,将非常困难。一位上世纪60年代从上海支边的知识分子告诉坦言:“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家按地区类别划分工资等级,边疆、基层的工资比大城市要高许多。可现在,各项福利待遇加起来,边疆、基层的工资反而比东部地区少很多,一个萝卜两头切,你想一想,人才能往边疆、基层去吗?”

我的一位大学留校的同学告诉我:“恢复高考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为了让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分配政策一般是,西部地区考生哪来考来回到哪里,东部地区考生志愿留在西部的,国家有褒奖。而这拨‘抢人大战’中,许多东部城市只要有毕业证就可以落户,有的把年龄放宽到40岁。这种政策,就像抽水机一样,会把西部地区的人才抽空。”

除了呼吁待遇留人,引导人才大量走向农村、走向边疆,还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笔者曾采访过新疆“哈密瓜之母”吴明珠,这个出生在南国的弱女子为了“做大哈密瓜”,从大都市自愿来到新疆的瀚海沙漠,一干就是54年。问她:“你后悔吗?”她说了句感人至深的话:“讲理想,讲奉献,讲艰苦奋斗,讲为人民服务,哪个时代都需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王慧敏)

责编:夏丽娟、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