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制度改革,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2018-02-12 19:02:32来源:海外网
字号:

一本政经

计算机、外语、论文、资历、学历等不再成为评职称的“硬杠杠”,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评职称进行倾斜,在未设置正高的系列统一设置正高级职称……近年来,职称制度改革这项事关千万人的制度变革新招不断,极大的释放人才创新创业的潜力,最终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智力支持。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破除各种机制藩篱,健全完善制度体系,逐步确立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管理体系。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部署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一年多来,职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举措逐步落地,改革的成效初显。

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根据改革蓝图“精细施工”

一分部署,十分落实。《意见》出台后,为在2017年底前全部出台改革实施意见,各地加快制定本地区实施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注重加强政策指导和沟通协调,统筹把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督促,确保各地改革举措落地见效。2017年6月,人社部赴吉林、甘肃等地进行专项督查;同年10月,在云南召开部分省份职称制度改革推进工作座谈会,集中约谈部分改革进度较慢的省份。

目前,河北、云南、辽宁、湖南、内蒙古等23个省份已制定出台实施意见,贵州、西藏、青海、新疆等9个省份改革实施意见已报省委省政府审议。各省基本完成改革实施意见制定工作。

职称制度改革涉及各行各业,各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必须与地方改革同步推进,配套进行。为加快各系列职称制度改革进度,人社部于2017年8月召开各系列职称改革专题工作会,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系列职称制度改革任务;

人社部率先出台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正会同教育部加快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高等学校教师系列职称制度改革;

财政部、工信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交通运输部等单位通过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认真研究本系列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会计、工程、农业、卫生、船舶等系列改革意见已经形成文稿,并在本领域内广泛征求了意见;

中国民航局建立了工作简报制度,定期通报改革进展情况,民航飞行技术人员职称改革意见已比较成熟;

中国社科院、国家统计局、国家文物局等单位研讨改革意见,社会科学研究、统计、文博等系列改革意见已具备良好基础。

职称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央文件已绘就了改革蓝图,还需要制定配套政策进行“精细施工”。

“2017年,人社部印发了在部分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的通知,健全了层级设置,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研究制定了职称评审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职称评审过程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落实‘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职称公共服务水平,人社部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方案。”

健全制度体系,下放评审权限,让“内行人评内行人”

按照中央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围绕专业技术人才反映突出的问题领域,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含金量高的改革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

健全制度体系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的基本保障。各地按照人社部《关于在部分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部署开展正高级职称评审工作。

同时,各地各部门加强对新兴业态、新兴领域的调研,对职称专业设置进行研究论证,实现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广东在规范清理各系列专业设置基础上,构建分类清晰、等级完备、定期更新发布的职称专业目录;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健全职称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及时调整职称专业设置情况,新设特种设备、动漫、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特色评审专业,促进新兴行业发展。

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人才成长的导向。各地各部门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均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注重考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云南、重庆、贵州、西藏、新疆等地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诚信档案库和失信“黑名单”,使学术失信、学术不端者寸步难行。

在业绩、能力评价标准上,各地开展分层分类评价,体现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辽宁、广西、宁夏等地注重突出不同学科特点,对基础应用学科、应用技术学科、医疗卫生等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山东、青海等地按照各系列专业设置的不同,细化制定专业评价标准,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

为让“内行人评内行人”,评出真才实学,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下放职称评审权。湖北、陕西等地出台针对性政策,向自由贸易实验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区内重点单位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山东、湖南、广东等地探索社会化评审,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人才评价,积极吸纳龙头企业参与评价标准制定;浙江以特种设备高级职称社会化评审为突破口,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职称评价体系,实现由“政府评”到“业内评”的转变。

值得注意,下放评审权限并非放任不管。改革在强调同行评价和业内认可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实行评审公开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加强对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构建政府监管、单位(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

破除“硬杠杠”,打破“天花板”,人才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政策举措不断推出,为人才发展“松了绑”“减了负”,人才获得感显著增强,职称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进一步显现,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由衷点赞。

深受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欢迎的是,本次改革强调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淡化计算机、外语、论文、资历、学历等“硬杠杠”,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破除了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羁绊。同时,改革在未设置正高的系列统一设置正高级职称,健全了职称层级,打破了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有效解决了部分领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问题。另一方面,改革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使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改革通过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倾斜,最大限度地激励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基层、立足岗位、踏实做事、攀登奉献。”有关负责人说,“与此同时,改革向基层和用人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限,进一步调动了人才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年来,评审渠道不畅、评审通知不及时、材料要求不清晰、材料提交多反复、评审过程不透明、评审数据共享度低等问题颇受诟病。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加大研究协调,严肃评审规则,优化工作程序,简化申报手续和审核环节,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浙江、内蒙古、海南、江西等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数据资源,推进“互联网+职称”建设,开展职称网上申报、网上审核,探索职称电子证书,打造“阳光职称”;江苏、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打破常规、简化手续,采取一事一策、特事特办等方式开展不定期的评审;新疆及兵团出台细则,专门为对口援疆省市、港澳台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开辟渠道,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

“下一步,人社部将聚焦政策落地实施,聚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聚焦创新监管机制,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各项工作,将改革进行到底。”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一本政经工作室 赵兵)

责编:李连环、姜舒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