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怎样搞调研?3位“一线总指挥”有话说

2018-02-08 16:04:39来源:海外网
字号:

人民眼 

“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如何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郡县治,天下安。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羊群走路靠头羊”,县委书记的调查研究开展得怎么样,至关重要。

发达地区的县委书记在忙什么?深度贫困地区的县委书记在做什么?已宣布脱贫摘帽地区的县委书记还要干什么?

2018 年1 月下旬,“人民眼”兵分三路,从东、中、西部各选择了一个县(区),坐标分别是西部的云南宁蒗、中部的河南兰考、东部的江苏吴江,跟随这三个地方的县(区)委书记,记录下他们一天的调研之路。县委书记怎么搞调研?先听听三位“一线总指挥”的说法。

多一些“突袭”式调研

云南省宁蒗县委书记  杨承新

调研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开展工作的现实需要。县一级既要落实上级各项改革发展举措,又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全县政策,大到全县未来产业发展思路,小到深度贫困村组的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扎实调研。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调研是为了做事,而不是演戏。调研提前设计线路确有必要,但不能完全按照既定路线来;调研可以提前设计问题,但不能完全照着稿子念。全都准备好的调研点,难保不是“套路”。

调研要实,不能缺了“突袭”。基层没准备,反而更接近群众日常接触的实际。我习惯晚饭后到县城转一转,遇到市政工程建设出现问题,我时常给相关负责人直接打电话现场研究处理;涉及需要长期跟踪处理的,就建立台账、跟踪督查。

一开始也有干部对搞“突袭”有意见,但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就不怕当时难堪。初到宁蒗首次下乡调研,我询问这个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数,结果乡党委书记一面汇报一面偷瞄他写有数据的手掌心,被我严厉批评。事情传开后,倒逼全县乡村干部熟悉基本数据。

“突袭”,有时候就是多问一句。到乡镇看产业发展,不妨顺便问下基建。这次调研我问新营盘乡政府负责同志阿鲁村通村道路硬化情况,他回答有点含糊,我便决定到现场看一下进展,果然不乐观,当即询问原因,协调解决。

“突袭”,有时候就是多步行一段路。为了提高调研效率,设计调研线路时难免考虑交通便利,但个别地方甚至专门打造了调研“盆景”。越是车辆到不了的地方,越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为了查看烂泥箐乡牦牛坪村群众饮水工程运行情况,我每到一家农户家中都会拧开水龙头,看到哗哗流出的自来水才算放心。有了车辆不能懒了脚,步行个三五百米,往往能看到做得相对较差的工作实际。如果交通不便处也脱贫了,咱们的脱贫攻坚工作就真有了底气。

装模作样调研,遇到的难免是糊弄应付,真要想了解真相,就不用担心听不到实际情况。基层干部群众嘴里不说,心如明镜。多算个数据、多问个政策并不难,关键还是“调研观”的转变。习惯了就可以成自然,从而带动全县干部作风的转变。(人民日报记者 杨文明采访整理)

杨承新(右一)在调研脱贫产业。李学忠摄

调研,求证“我对”,不如修正“我错”

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  蔡松涛

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如何能在调研中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

调研之前,对问题必有既定认识,对决策也有一定的思考,如果调研变成“求证”,来强化头脑里的结论,听到的只能是附和、叫好,调研就失去了真味,也谈不上收到实效。调研是一场发表不同意见的“论证会”,通过不同意见对既有认识不断“修正”。调研最宝贵的是能听到不同意见,无论对错优劣,都在构建决策的参照系。

要集中力量干大事,就更要求我们时刻怀着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避免头脑发热犯错误。我最近调研基层组织建设,就是围绕着村两委怎样发挥协商民主作用、落实“四议两公开”、尊重群众意见、善于凝聚共识展开的。脱贫摘帽了,经济发展了,相应的矛盾调处、协商机制亟待跟上。可以说,调研也是沟通意见、凝聚共识的过程。

在兰考,我们鼓励干部随时走出去摸查情况。下大雨,负责工程的同志去看路面;夜里,市政交管可以排查路灯,随时到实地去看,掌握的情况才全面。发现问题将照片发到微信工作群里,随时发现,随时更正。

当年焦裕禄老书记就是这么做的,大雨、大雪、大风沙,人在一线,掌握情况、解决应对都在一线。调研应该是常态性的,不能说筹备很久下去一次才叫调研。随时跟进、随时调研,随时调研、随时修正。案头工作也很重要,但完全可以融化在日常。看似随时调研,其实打的都是有准备之仗。从这个角度说,调研也是倒逼作风转变,让队伍与实践融为一体。

都说调研要深入,对领导干部而言,如何深入也是一种考验。兰考在平原,城市浮土多,总也清不干净。即便去调研时,马路扫得很整洁,但过两天,土就又出来了。问题在哪里?后来发现,保洁员习惯把土沫倒进绿化带。风吹雨淋,很快就又出来了。道路清洁归市政局,绿化带归园林局,这就找到了治理的办法。

调研是动态的,绝非调研一轮,决策一次,一劳永逸。决策执行中,往往需要不断校准、纠偏,才能保证落实到位、不走偏。因此调查研究要贯穿工作全过程。也只有在动态的过程中,成熟与不成熟、正确与谬误才会不断碰撞,不断精炼,像沙中淘金一样,把真知灼见筛出来。(人民日报记者 王汉超采访整理)

蔡松涛(右二)下乡调研基层组织建设。资料图片

解决方案要“从群众中来”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委书记  沈国芳

作为苏南经济发达县区,吴江在新时代面临新挑战,这就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答这些问题,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坐在办公室里看都是问题,真正走下去就都是办法”,我们必须走出办公室,到群众中去,越是困难的、情况特殊的越要一探究竟,敢于面对群众之怒、群众之怨。

吴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无论走到哪里调研,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水的问题。事实上,多年来,吴江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措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但群众的获得感还是不强。为什么?我们在调研中、在与群众敞开心扉的畅谈中、在不断思索中发现:水的问题,表象在河里,根子在岸上。为此,吴江精心研究制定了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三水同治”方案,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工业废水是“三水”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治理工业废水成为“牛鼻子”。而工业废水中,喷水织机和印染生产的废水排放治理成为重中之重。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吴江纺织印染行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污水处理不到位、行业发展不规范、违法违规现象多。

在治理中,有些乡镇实行污水统一处理,并进行集中的中水回用,既从机制上理清了利益关系,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保护了环境,可谓一举多赢。我们把这种群众探索实践的方法向全区推广,顺利地推进了治理工作。正是因为解决方案“从群众中来”,才有针对性和生命力,在操作中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也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当然,从群众中来的答案,未必能包治百病,有时还显得有些碎片化。因此,在调研时要有系统化思维。调研要找问题,调研越深入,问题越具体,解决办法就越能实现“系统化思维,规律性把握”。只有持续深入调研,方能避免开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药方。我们只有融入群众,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建议,才能开创崭新的工作局面。(人民日报记者 王伟健采访整理)

沈国芳(右二)调研污水处理厂。王炜摄

责编:张莎莎、总编室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