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张环保罚单!
仅2017年,陕北地区的石油、煤炭企业处罚次数高达600余次,平均一天就有两场处罚。值得一提的是,一批知名国企不仅上了排污“黑名单”,还屡查屡犯,比如,延长石油创下了一天6、7次的处罚记录,成了不折不扣的“钉子户”。
环保部门动了真格,而企业却把罚单领成了家常便饭,交钱了事的“怂管”态度背后,注定会埋下触目惊心污染事件的种子。
近日,就有媒体曝出神木陕煤集团旗下公司肆意排放污水,矿区周围近几公里范围内都变成了黑压压一片,附近林地植被也被黑色煤粉覆盖住了。一场大雪过后,污水冻成了“黑河”......
曾经的陕北,因“地下都是宝”的得天优势获得了发展红利,但粗放的经济发展中,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带走了青山绿水。那么问题来了,扎根于此的企业赚了钱得了名,却污染了老乡赖以生存的环境,他们的良心不会痛吗?频频犯规的部分国企咋就成了“环保老赖”?顶风作案屡教不改的底气何来,又该如何破解?今日,咱们在坊上探讨探讨。
天使or魔鬼?
既是头顶多项光环的明星企业,又是当地的污染大户,原本为国家和地域带来经济活力的国企,却纷纷在陕北扎推排“毒”,分裂成了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戏精”。陕煤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梳理去年榆林市和延安市行政处罚名单,208坊注意到,不少知名国企赫然在列,做了错误示范,如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陕煤集团等;频频犯规的行业多集中在石油和煤炭上。据不完全统计,在600余件违法案件中,石油企业违法次数达388次,占比65%;煤炭企业违法次数达229次,占比38%(因部分石油煤炭企业有重合,此处数据有交叉)。此外,化工产业和电力产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
如果说上述问题还在坊友们意料之中的话,接下来的这组数据,可得搬好小板凳了。
开始划重点:
2017年,延长石油违法82次,其中,39件涉及原油泄漏、掩埋,占总数的46%。其余大多为井场文明清洁措施不达标,油泥排放的违法案件,还有少部分是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但已开工建设的问题。
208坊说:高级企业低级做法!延长石油作为榜单上的“常客”,不仅屡教不改,还会上演“故技重施”的小伎俩,这样的小聪明与大企业的身份背离。但更糟糕的是,近半数问题竟然是原油泄漏等重大污染事件,更恶劣的是,处理方法是掩埋!
值得注意的是,明星企业的错误示范也“污染”了整个行业。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在石油企业中已经很常见了,在石油企业违规原因的300多项中,选择掩埋处理的比例竟达到1/6。
2017年,中煤集团违法12次,其中多数属于可燃性气体通过火炬燃烧排放时,未能充分燃烧,出现冒黑烟现象,造成的空气质量下降。另外部分原因是对于工业废渣的不正当处理,直接破坏了村镇的土壤环境。
208坊说:沿途抛洒、渗排......这些企业违法的花样五花八门不说,形式也是千奇百怪,从“天上”到“地下”,到处都有躲藏的身影。
此外,屡教不改也成了这些涉事国企的通病,不怕罚、罚不怕的“良好心态”久而久之让违法企业产生了“耍赖皮”的心理,就像病原体对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2017年,陕煤集团违法多次,其问题存在煤场扬尘严重、水处理装置不达标、矿井防渗措施不到位等。
208坊说:粗糙有余,细心不足!陕煤最大问题在于做事的态度,且看上述问题,208坊不禁想问,真的很难解决吗?是装置不达标不能换还是措施不到位不能再上点心?很难想象,这是刚发布《能源企业全球竞争力报告2017》中排名第二企业的所作所为。这样的做事态度也酿成了“黑河”“天价罚单”等大错频频被载入黑历史的窘局。
颇有意思的是,陕煤一边肆无忌惮的污染,一边却标榜着环保,布局清洁能源。
在陕煤集团官网中,一篇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照乾的署名文章引起了坊妹的注意。该文对国有企业的环保担当有一番表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有企业重任在肩。”
而陕煤的官网和官微中,也有不少类似“与环保同行”“战略与环保是发展的生命线”的环保态度,可这样的“表里不一”,令人唏嘘。
不怕罚、罚不怕的底气何来?
延长石油的百年崛起之路,记载着中国石油的发展史;陕煤作为陕西龙头企业,肩负着追赶超越的使命。然而,是什么把这些“战功赫赫”的国企拉下了水?又是什么让违法国企傲气十足,屡屡挑战环保底线?
图片来源于延长石油官网
普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共同的利益驱动机制。
有钱宁愿交罚款也不愿治理污染,为啥?一方面,部分国企的工作人员丧失了正确的价值观念,环保意识淡薄。另一方面,违法成本还不足以让违法企业清醒。从208坊整理的处罚名单来看,处罚对象多以能源企业为主,单日罚金多则几十万,少则几万,对于年利润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石油、煤炭企业来说,污染罚金相对于污染所创造的利润来说微不足道。缴纳罚金等于解决“麻烦”,被罚也成为了一种常态。
谁污染谁治理本无可厚非,但目前污染者、治理主体、出资方之间极不对等、纠缠不清的关系,给治污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违法企业有了空子可钻。208坊以为,如若陕煤污染的河流被查处后,该企业是否应该承担全部的河流治污费用,而不是交一小部分罚款了事,最终还是将治污责任和费用“甩锅”给政府。
从“身份”来看,一些大型国企实际上兼具了政府和企业的双重特点。它们级别高,挣钱多,名气大,部分国企央企基本都是地方上的庞然大物,地方的执法部门难以管束这些“大个头”。他们或抱着侥幸心理,国企不会因为“这点事”而关门停业;或仗着自己是利税大户,既不怕查,也查不怕。
当然,各地所以时而出现环保治理遭遇“肠梗阻”的事,多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撑腰”有关。如果依法办事,必然影响当地财政收入,甚至影响到其它的民生问题,这牵涉的面太广,和污染企业对周围民众造成的损害相比,在一些部门看来,两权相较取其轻。说到底,在政绩考核上,利用污染企业创造的税收可能办几件给脸上贴金的事,而在企业污染上的高举轻放,甚至放任不管不过就是受些批评,至多牺牲几个小官员的职务罢了。
陕北能源污染无药可救?非也!
那么,陕北的能源污染真的就无药可救了吗?非也。未来陕北该如何发展,其实今年的两会,陕西省长刘国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给出答案,盯紧陕北油、煤企业污染;坚定不移走资源转化、产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子。
陕北作为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以榆林市为代表大力实施“蓝天工程”,让好天气成为榆林人的骄傲。为此,榆林采取了一系列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目前对于责任的划分,追究污染责任主体,我们可以看到陕北正在努力做到权责分明。
但要想实现“绿色陕北”,当地企业需要切实担起责任,所以,面对2017年这份糟糕的“环保成绩单”,该反思的还有很多人。
对于国企而言,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能被稀释。国企既享有种种政策扶持,就理应主动承担起保护环境的公共义务,对于处罚,不能采取双重标准。如果企业做不到不想污染,那就让其不敢污染。比如,对于污染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和结果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作为国企的主管部门,在日常考核中也应强化环境监管,对于出现污染事故的企业高管考核“一票否决”,形成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尤其是细化对于污染责任人的问责,出现事故不仅要罚企业,更要罚人,让国企经营层的切身利益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即使被事后处理,也不过是公款埋单个人无责。
而对于政务人员,要让他们不再敢给污染企业“撑腰”,就必须纠偏政绩观,加大环保治理在官员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只有让他们感到金政绩银政绩不如环保政绩的时候,污染企业才不敢搞特殊,监管部门才不敢给予污染企业特殊待遇。谁给污染企业“撑腰”,就通过规矩让谁直不起“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8坊工作室 王姿予 郭欣)
责编:张莎莎、总编室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