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在城市发展和建设领域,高质量城镇化也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近日,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城市中国计划、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云河都市研究院四家全国知名的城镇化领域智库联合主办的“城市发展年度论坛”在北京举行,各位智库专家和学者围绕“如何高质量城镇化”和“中心城市如何能引领中国城市发展”各抒己见。今天小智择其主要,以飨各位读者。
论坛现场(论坛组委会供图)
王一鸣:专业性中小城市发展是重点
国家第一批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中国城镇化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心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依然滞后,暴露出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不够强,中心城市与所在区域发展协同性不高,生态环境还有待改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包容性有待提高等。
今天,提高中心城市发展质量正处于关键时期,应根据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从创新活力、空间协调、绿色持续、开放包容、社会共享等五个维度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一要提高创新活力,中心城市不仅是物质生产中心,还是知识生产中心,要在城市之间形成创新网络,通过一系列改革推进创新,形成新型生产范式和创新模式。二要强化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功能,缓解资源过度向高等级城市集中的态势,更加注重发展中心城市周边的专业性中小城市。三要提高可持续性,强化新技术对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四要提高开放度,建立国际交流机制,改善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服务业开放。五要提高中心城市共享性,让更多人分享发展成果。
王一鸣(论坛组委会供图)
尹稚:优先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认为,中国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只能对标亚洲市场,而如今,亚洲四小龙已经远不及中国的若干大城市。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我们应该瞄准大国大区来进行国际对标。
以美国为例,它的高等级中心城市在规模体量上呈现出鲜明的梯度特征,但城市规模大小跟城市影响力并没有绝对的相关性。很多重要城市在全球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当中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大都会,同时它的功能梯队化和扁平化的分工现象是并存的。从空间布局来讲,中心城市具有多中心、网络化特征,全面支撑巨型都市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对美国而言,尽管东西海岸的都市带集聚了大量的高等级中心城市和经济发展量,但是美国中部地区同样也并不缺乏中心城市的支撑。
美国高等级中心城市与11个巨型都市区的布局关系示意图
(图片来自尹稚,王晓东,谢宇,扈茗,田爽,美国和欧盟高等级中心城市发展规律及其启示)
这些经验对我国的发展有很多启示:第一,显著的多中心分布格局,实现国土相对均衡开发;第二,以中心城市网络共同承担综合性或专业性国家职能;第三,不以单一经济规模体量论英雄,功能分工高度扁平化;第四,面向全球、国际和国家各层级的城市体系完备;第五,通过国家层面的战略资源配置和政策扶持来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并注重持续的监测。
中国的中心城市建设,首先应当基于顶层战略思考,强调国家意志的体现。其次也要考虑到由"塔尖"到"网络节点"的转变,同时需要面向全域建设,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做到不可有任何遗漏。最后,要从城市个体做大做强,转向辐射带动城市群及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协调扩展。
中国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抓手,但现实上中国真正成熟的城市群很少,绝大部分处于发育的初期阶段,更多的城市群需优先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包括有特殊重要职能的城市,才有可能带给我们国家城市发展有更好的未来。
张国华: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和城市空间缺一不可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认为,中心城市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在国家体系中起引领作用的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自治区首府、计划单列市,以及常住人口200万以上、GDP在3000亿以上的地级市(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
今天要用全新的视野看中心城市的定义和发展。比如未来的视野,要看哪个城市有建立在国家之上的供应链,有线上、线下实体虚拟融合的无界社区,或者由国家或者地区主导的竞争合作逐渐转变为某些城市主导,以及拥有影响力超过政府的某些特大企业。比如阿里巴巴和杭州,到底是杭州成就了阿里巴巴还是阿里巴巴成就了杭州是需要思考的。
张国华(论坛组委会供图)
在具体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团队根据多样化原则、创新领导原则、科技统计的原则选取了15个维度42项指标来评估中国传统和未来的中心城市,从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城市群层面和城市个体层面来思考和研究。比如,在国际层面可以看到四川成都提升得非常快,正在走国际化的路线;国家层面,郑州、重庆、武汉这些城市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正在显现;城市群层面,京津冀、成渝区域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的后起之秀。
张国华强调,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核心思路是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和城市空间怎么高效协同。下一阶段,必须注重互联网和交通网络的二网融合,支持产业经济从过去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走向可持续优势,让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望山见水、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以此来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心城市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智观天下工作室出品)
责编:张莎莎、总编室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