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一席】南辕北辙?解读美国政府经济新政策

2018-01-25 19:23:5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思享者

美国政府近来在经济领域动作频频。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威胁退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每一次"退圈"行为,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美国政府正在试图通过减税、改变国际贸易规则等措施,吸引美国制造业回归,增加本地就业,缩小收入差距。但强势逆转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能否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对此不妨逐一解读。

WechatIMG9

刘建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管理》编辑部副主任。管理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商务与国际企业管理、区域创新与创新管理、国有企业改革与监管。

思享者:鼓励制造业回流的政策对降低失业率有效吗?

刘建丽: 美国失业率近年来确实在下降。但美国就业岗位的增加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世界经济复苏和美国经济增长周期的惯性作用,以及美国相对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吸引了资金和人口的涌入,支撑了服务业持续增长。美国多年来已经形成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2017年8月与2016年8月相比,新增就业岗位80%来自于服务业,采掘业和制造业仅贡献了新增岗位的10%, 其中制造业新创岗位仅增长了1.1%。

美国政府的“胡萝卜+大棒”策略的确留住了少数制造业企业投资。短期来看,留在美国的投资创造了少部分的新增就业。然而在产业技术工人短缺和劳动力成本高企的情况下,美国低端制造回归并无优势。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加速,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工作岗位正在减少,特朗普政府不可能把很多高端制造业工作带回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也曾指出,特朗普把高薪制造业工作带回美国的想法,几乎没什么实现的可能。

即使是那些为数不多的新增制造业就业岗位,美国政府也为之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阻止企业海外建厂,将直接推高企业的生产成本,这部分必然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致使对价格敏感的低收入群体福利受损。最先支持特朗普的人群,反而是受到损害最大的群体。同时,企业也因成本增加而降低竞争力。

思享者:减税方案的实际效果会符合预期么?

刘建丽:  美国个人所得税体系一直被诟病繁琐复杂。有批评者认为美国政府打着为中产阶级减税的幌子,调整个税税率和抵扣额度,实际上中产阶级获益不明显。富人阶层表面上税负很高,但10%的富人阶层可以通过成立独资或合伙企业的方式,将个人收入转化为企业收益,享受最高25%的过渡法人税率。

将跨国公司海外汇回利润的纳税税率降至7%-14.5%税率区间的举措,确实对美国具有积极意义,一定程度上会刺激跨国公司向美国汇回利润。但汇回的力度和实际效果则取决于美国国内是否存在新增投资机会。如果缺乏投资机会,这些海外公司也不具备将利润汇回美国的强烈动机。因为与避税天堂相比,汇回利润仍然面临双重纳税的问题。

历史数据表明,美国历次减税都伴随着通胀水平的提升,消费和投资在排除通胀因素后增长不明显。同时,减税短期内都伴随着政府财政状况的恶化。在当前联邦政府债台高筑的前提下,减税着实是一着险棋。在美国继续增加军费和公务员工资的情况下,反对者担忧减税会压缩医疗保险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美国诚然可以通过发债方式“寅吃卯粮”,继续推高政府债务,但在当前美国国家信用、美元信用持续恶化的条件下,这种方式的可行性正在降低。如果周边国家跟进减税,则美国减税的实际效果更要大打折扣。

思享者:贸易保护政策能提高美国产业竞争力吗?

刘建丽: 近来,美国政府致力于退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退出的初衷是其认为美国没有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占到便宜,还导致墨西哥抢走了美国铁锈地带产业工人的饭碗,造成了美国产业的空心化。在NAFTA 生效的最初20年里,“成本洼地效应”会导致几十万个工作岗位流失到墨西哥,但在智能制造日益普及的今天,自动化已经代替产业转移成为导致工作岗位减少的主要原因。

即使重新树立关税壁垒,促使生产回流,美国的工作岗位也不可能因此明显增加。即使跨国公司将生产车间搬回美国,也必须面对产业技术工人断档和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反移民政策又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反自由贸易政策将使贸易相关就业萎缩,其冲击将是明显的,其效应也会即时显现。目前,美国政府希望通过一系列双边谈判,逐个击破,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掌握更多主动权,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为美国制造业再腾飞创造条件。这种单边思维只会损害美国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互利互惠永远是有效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提。因此,贸易保护政策的效果很可能与提升美国产业竞争力的初衷背道而驰。

思享者:贫富差距会因经济新政策缓解么?

刘建丽: 首先,美国政府将重振制造业作为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的主要方式,可能并没有找到对症的药。因为,从美国产业结构来看,即便美国制造业回归,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美国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制造业外迁并未造成居民收入水平下降。从就业人口分布来看,美国服务业容纳了80%以上的就业人口,制造业仅仅贡献了10%多一点的就业岗位。

当前美国贫富差距主要是由服务业内部分配差距和金融资产增值的马太效应造成的。相比于欧洲,美国服务业内部的收入差距巨大。一个保险申报处理员和一个流水线员工的工资差距不大,但一名执业医生和一名小学老师的收入差距却是巨大的。而拥有大量金融资产的美国居民,完全可以以逸待劳,享受资产在市场上增值的收益,而多数上班族则几乎没有储蓄。

其次,减税方案对低收入群体影响不明显,同时却为富人阶层避税留下了漏洞。下一步,如果取消遗产税的动议得以通过,美国贫富差距不仅难以缩小,还将形成代际传递。最后,贸易保护政策将一些价格低廉产品挡在美国市场之外,致使美国消费品和工业品价格提高,受到冲击最大的无疑是支付能力不高的低收入群体,这也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享者工作室 何民捷 步超)

责编:张莎莎、贾雯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