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病逝,那位感动你的“乡愁诗人”走了

2017-12-15 10:51:58来源:海外网
字号:

观沧海

  2017年12月14日上午10时4分,在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著名诗人、散文家、文艺批评家和翻译家余光中永远停止了呼吸,享年90岁。消息传出,震惊两岸,群情悲痛。

  就在今年10月23日,位于高雄的台湾中山大学隆重为他们的镇校之宝余光中庆祝90(虚)岁生日。那日,余光中精神矍铄、谈兴极佳,他站着讲完全程,并以一首欧阳修的绝句《再至汝阴》抒发心情,“黄栗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与余光中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1

  图1:台湾中山大学今年10月23日庆祝文学大师余光中(中)90大寿,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左)以及女儿出席。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新闻

  《舟子的悲歌》与《从杜甫到达利》

  祖籍福建、生于南京的余光中,自出生便与诗结缘。1928年的重阳节,一位名叫孙秀君的孕妇登栖霞山赏菊,动了胎气,次日凌晨产下一男婴。族人给男婴起名叫“光中”,意即光耀中华。菊花、茱萸、诗和酒,诞于诗意重阳的余光中常得意地自称为“茱萸的孩子”。

  23岁那年,还在读大四的余光中出版了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文坛巨匠梁实秋先生先为之作序,后又专门写了书评称赞。余光中的文学之路由此正式开始,一颗文学巨星在台湾冉冉升起。从早先在台湾大放异彩到红遍两岸三地,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一面旗帜。两岸无论是哪个年代的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过余光中的影响,不是读过他的诗文评论,看过他的译作,便是听过以他作品改编的歌。梁实秋曾评价道:“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上了岁数后,总有人问余光中是不是还在写作,这让他很不高兴。“这漫不经心的问题,我听起来就像是在问‘你还在呼吸吗?’”余光中说。2015年,87岁高龄的余光中在家中摔倒,从此身体便大不如前,但创作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光是今年一年,便重出了《英美现代诗选》与《守夜人》两本书。这两本虽是旧作,却不只是简单重印,而是大量增加了新作并改动了年轻时的旧作。而他的最新作品,收录余光中各类评论的《从杜甫到达利》已在今年交给了台湾九歌出版社,原本计划明年出版以庆贺他90周岁,没想到却成为了余光中的绝唱。

  捍卫中华文化的“根”

  余光中自称是文学上的“多妻主义者”,毕生悠游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四度空间”中,笔耕不辍。他说,“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好处是,不想写诗的时候就可以写散文;从事翻译的好处是,不想创作的时候,可以随时提笔翻译。谈起毕生悠游“四度空间”的感受,余光中曾表示,不论是写诗、散文、评论或是翻译都是由华文这条线穿起。他以华文写诗、散文和评论,将英文翻译成华文,这些全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最近这10年,围绕台湾高中语文课纲中的白话文与文言文比率的争论始终不断。余光中无法坐视他珍爱的中华文化遭到轻视,12年前就曾发起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呼吁当时的民进党当局勿删减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比例。2006年,余光中公开批评当时的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杜正胜“删减文言文”政策,指出杜正胜如果读好文言文,就不会把挽联“音容宛在”写成“音容苑在”。

  面对当局在文言文政策上的一意孤行,余光中不顾年迈,多次投书媒体炮轰。“文言文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如果把它抛掉不用,我们就会变成失去记忆的社会。” 写一手好白话文、精通外文的余光中,始终坚持文言文重要性。然而事情却并不如意,文言文比例不但被削减,当局甚至要以日本人写的文言文取代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台当局恐难逃历史公断,说重一点,就是与汉奸无异。”今年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余光中怒不可遏。

责编:吴正丹、武晓芸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