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忏悔书”篇篇声泪俱下,里面究竟能读出什么

2017-12-06 11:30:2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我努力拼搏一生换来的荣誉、地位,瞬间灰飞烟灭,化为泡影”;

“读书少了,饭局多了;看文件少了,牌局多了。拒腐防变的弦松了,各种诱惑也就难抵御了”;

“刚参加工作时,我也曾一腔热血,努力工作、为群众服务,立志要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业绩。在工作中我的勤奋和努力得到领导和同事认可。但可惜,随着手中权力增大,我没能继续加强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没能抵住腐朽思想的侵蚀,最终迷失了方向”……

以上都是落马领导干部亲笔写的真实忏悔。新华社近日再次梳理这些“忏悔录”,并称写忏悔录是违纪党员干部接受组织审查时进行思想改造的重要环节,许多忏悔录内容深刻,对其他党员干部起到明显的警示教育作用。

翻看违纪干部的“忏悔”,发现很多人的腐化都经历了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有的人出生在农村,也曾努力工作获得“全国优秀工作者”,但就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忘记了党纪国法,没能守住底线”;有的人,晋升遭遇“天花板”也成了腐败理由。最后“殊途同归”,这些官员走向了买官卖官、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索贿受贿、包养情人的深渊。

不得不说,贪官忏悔呈现出的鲜活而惨痛的个体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也提供了一个查找“贪官们”错误思想根源的视角。

首先是很多在职官员缺乏学习和反省的常态化机制。有不少腐败官员在忏悔信中感叹“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本来自人民,我多么渴望早点回到人民当中去”,但这样的感叹来得太晚了。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不容易,有些干部也曾在岗位上取得不错成绩,如果能在其日常的工作中加入思想政治工作,定期照镜子、正衣冠,在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诱惑面前,保持学习进取、自警自励的状态,那本应具备的觉悟就不会沦为忏悔时的口号。

其次是权力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按照一些违纪干部的反应,无论是在违纪的起点,还是在走向堕落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应有的纠偏机制,都是等到东窗事发才追悔莫及。有些领导干部,他们在产生不满、攀比情绪的情况下选择滥用权力;有些党员干部把违法乱纪的主要原因归为社会风气和“潜规则”;也有人将“交友不慎”抵不住长期的“糖衣炮弹”作为重要因素。以上种种情况表明,官员贪腐过程中有很多诱因,也有较长的潜伏期。长期面对这样的状况,倘若只是凭一念之差来决定能否悬崖勒马,无疑凸显了监督机制的薄弱。

此外,中国社会“以升迁、财富论成败得失”的思想亟需改变。“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个人利益、个人享受至上,暗地里总爱攀比:比谁的房子好,比谁在省里有关系,比谁提拔得快。结果比出了腐败思想,比出了不平衡心理,比出了低级庸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个官员的成就应该用什么来衡量?这是全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当传统意义上对于官员的衡量已经固化为升迁速度、财富积累的攀比,这是社会的悲哀,也就无可避免地成为官员腐化堕落的诱因。而如何让在职官员的注意力不误入歧途,这不仅需要加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更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阅读落马贪官的忏悔录和问题剖析,用反腐“活教材”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或许也可以成为加强党风廉洁建设的“常规动作”。有些地方也已经有了一些做法,例如在黑龙江,贪腐官员受审,让相关领导干部和家属旁听现场忏悔,许多人听完以后感慨万分:“旁听一次庭审,从政终身受益!”既然有效,这样的地方举措完全可以复制。“照不足、查问题、明是非”,应当成为一种自觉。(解放日报评论员  谢非君)

责编:夏丽娟、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