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申遗,靠什么

2017-07-10 16:51:07 环球时报
分享:

正如我国确定的鼓浪屿申遗主题“社会变革中的历史见证”所寓示的那样,鼓浪屿的文化遗存,无论曾经的归属,都是民族历史、人民劳动和民间技艺的宝贵见证。

7月8日晚,鼓浪屿正式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消息传来,引发多方热议。虽多为欣喜、肯定的声音,但也不乏质疑之语。有人认为岛上建有不少西方殖民色彩的建筑,怎么能作为中国的遗产进行保护?

针对这一声音,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鼓浪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岛屿,不仅仅有被殖民的历史,更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公元8世纪前后就有陈、薛等家族迁居岛上开发与生产,繁衍生息;有宋一代,岛上人烟渐繁,至宋末元初,岛上已设立“嘉禾千户所”。而且,历代都有历史遗存,如明朝正德年间修建的日光岩寺、建于1913年的菽庄花园等。

其次,鼓浪屿的近代历史建筑群,也不全是殖民机构所有,华侨及本地军民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大量早期出国谋生的华侨在事业有成之后,纷纷在鼓浪屿投资兴建离宫别馆,本地军民也纷纷造屋盖房,许多二进、四进的古老民居建筑群依然留存。

此外,很多建筑承载的是交错复杂的历史,如鼓浪屿地标建筑“八卦楼”,原主人历经13年艰辛建设初具规模,后经日本领事馆加建穹隆顶并修整,抗战期间则被用做难民收容所,抗战胜利后一度为厦门大学的新生院,解放后经重新修缮于1983年被辟为博物馆。可以说,这些风格多样、保存完好的近代建筑既是中西文化多元融合的重要载体,又是风云变幻的近代历史上中国人生活、奋斗、抗争、革命和建设的物质佐证,并不能简单地做华夷之分。

再次,正如我国确定的鼓浪屿申遗主题“社会变革中的历史见证”所寓示的那样,鼓浪屿的文化遗存,无论曾经的归属,都是民族历史、人民劳动和民间技艺的宝贵见证。无论这种历史背后是荣耀还是耻辱、幸福还是苦难、繁华还是没落、成就还是缺憾,它都忘不掉、抹不去、回避不了。而且那些西式风格的历史建筑,其建设者也多是我国的能工巧匠,一砖一瓦都映衬着他们的智慧与劳动,留存着民间的建造技艺和方法。仅仅关注名义上的历史归属,而忽视遗产背后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蕴,是以偏概全、因噎废食。

在我国日益以求同存异、互利共赢、面向未来的姿态融入全球化,努力提升国际政治、经济与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我们需要以一种更为高远的境界看待自己的过往,以一种不自卑、不回避、不遮掩、不偏颇的姿态看待我国留存的一切能引起我们反思、自省和警醒,能激发我们以史为鉴、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精神的文化遗产。只有抱持这种心态,才能更好地创造苦难之后的辉煌,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作者是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标题:刘志军:鼓浪屿申遗,靠什么

责编:王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