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学生改菜名要求换掉“大陆妹”

2017-06-16 08:35:56 环球时报
分享:

岛内许多民众点烫青菜时都习惯来盘“大陆妹”(又名福山莴苣),这样的菜名往往让大陆配偶或第二代感到难堪,也让陆生感到不舒服。

  原标题:岛内学生改菜名要求换掉“大陆妹”,呼吁尊重“新二代”

【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崔明轩】岛内许多民众点烫青菜时都习惯来盘“大陆妹”(又名福山莴苣),这样的菜名往往让大陆配偶或第二代感到难堪,也让陆生感到不舒服。曾经在中学任教的台北艺术大学艺术与人文教育研究所学生曾品璇为此发起“用点菜终止歧视”运动,希望不仅仅反思菜名更改,也能够让更多的人思考背后的意义。

  据台湾《联合报》15日报道,曾品璇表示,上世纪80年代台湾新闻里说的“大陆妹”往往特指“非法来台卖淫的大陆籍女子”,直到2000年后这个词才随着闽南语发音变成通俗的菜名,虽然在闽南语中没有贬抑或歧视,但对中国大陆学生而言,“大陆妹”的说法是很不舒服的。发起“点菜运动”的原因是有老师曾在课堂上提及小吃店有一道菜叫“大陆妹”,让刚从美国回来的她听了很刺耳,其他还有“美人腿”(指茭白荀)、“玉女”番茄、“圣女”番茄等,很多食物竟然都以女性相关词汇命名。此外,她还曾看到有男孩子调侃一名陆配二代说“你就是大陆妹”,那个女孩眼角噙着泪,却无力反驳。

  据了解,“大陆妹”其实是一种莴苣。有网民翻出作家曹铭宗的《蚵仔煎的身世——台湾食物名小考》一书,里面说明“莴苣”用闽南语念是“莴仔菜(e—a—tshai)”,而e和a谐音,所以常被念成“a阿菜”,南部大多会念成“妹仔菜”(me—a—tshai),后来岛内市场引进了大陆品种的莴苣,就称为“大陆妹仔菜”,之后慢慢简化成了“大陆妹”。

  曾品璇与艺教所的同学发起该项活动后,先是利用透明姓名贴提醒老板,希望更换“大陆妹”菜牌,老板一开始不愿意接受,认为“中国大陆学生不用对号入座,来台湾就应尊重台湾原本的菜名”。后来,他们制作新的菜牌给老板当做礼物,过了几天后老板终于把菜牌挂上去,“过程真的不容易”。曾品璇说,不只希望福山莴苣正名,也希望借此引出台湾在菜名俗称上的疑惑,尤其近年来大陆配偶、新二代、大陆交换生和就读学生日益增加,台湾人更需要思考和他们的关系。

  “点菜运动”得到不少支持。台大社会系教师李明璁说,虽然“大陆妹”的语意考据看似中性,实则隐含污名意涵,“你可以想象如果美国人或日本人普遍都吃一种叫‘台湾妹’的菜,不管有无所谓歧视恶意,我们都会觉得有点羞辱而不舒服,不是吗?”在台湾读书6年的大陆学生蔡博艺说,“大陆妹”在台湾是很容易获得的蔬菜,有种廉价感觉,而且“妹”这个字有被看扁、不好的意思,身为一个女性,觉得这样的菜名是在歧视中国大陆来的女性。她说,第一次知道台湾有种菜叫“大陆妹”时感到很奇怪,其他蔬菜地瓜叶、花椰菜都很正常,不懂为何要取名为“大陆妹”,很高兴有人能提出“改名运动”。

  “妇女新知”秘书长覃玉蓉说,过去曾经听闻因“大陆妹”看起来很多,煮食后却很少,隐含“会骗人”的意思,而它又来自中国大陆,会使用这样的词汇可能与很多台湾人普遍认为外配或陆配来台就是假结婚有关,“如果是用这样的意思来命名,就是很严重的歧视,当然要更名”。大陆配偶周小姐说,有一次她去菜市场问老板“这个菜多少钱”,老板说“这个大陆妹喔”,“从那之后我就很少吃这种菜”。一些超市表示,自今年起都改称“福山莴苣”。

  岛内也有不同看法。有台媒采访台湾民众,其中好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福山莴苣”,认为应该不用正名,“很多东西就是一个口语化表达”。陆配团体“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会长钟锦明说,10多年前台湾没有这种蔬菜,但现在它在台湾已经落地生根了,如果能用另一种角度看待,“大陆妹能在台湾落地生根,陆配也能融入台湾社会”,或许会促进族群和谐。他说,其实更名只是细枝末节的事,更重要的是促进陆配权益,让社会更接受陆配;当然如果社会有共识要改名,“我们也会支持”。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