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剧,如何拍出“情”“色”“味”

2017-06-15 10:58:33 环球时报
分享:

改编自日本美食剧《深夜食堂》的中国版电视剧近日上映,没想到收获的却尽是“吐槽”的口水。当年《舌尖上的中国》创造的视觉盛宴,没能在该剧中得以再现。

《美味情缘》

  《美味情缘》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 铭 ●卢 戈

  改编自日本美食剧《深夜食堂》的中国版电视剧近日上映,没想到收获的却尽是“吐槽”的口水。不少观众认为,该剧不顾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照搬日本故事背景和饮食习惯,十分“不符合国情”。当年《舌尖上的中国》创造的视觉盛宴,没能在该剧中得以再现。如何拍好美食电影,在东西方都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在镜头里呈现美食,再通过美食诉求文化,酝酿情感,引发共鸣,讲述社会故事和人生道理,才是观众最想看的电影。可见电影中的“美食”只是个手段,做美食的人才是关键,有了他们的精细烹饪和诚挚情感,观众才会看得更入情。

  法国:美食剧的起源

  法国既是西方美食执牛耳者,也是电影的诞生地。最早的美食电影,可以上溯到电影的发明者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他们在早期一系列短片中,拍摄了家中幼子独享美味早餐的片段。19世纪的那段5分钟影像记录,通过胶片,用视觉传达了一个味觉概念:“这汤真好喝。”这种方式在之后的100年电影史中几乎没有变,但凡遇到呈现美食的场景,都会出现精致烹饪的食材,男女主角陶醉得双眼一闭,深吸一口,进而充分享受味蕾被洗礼的瞬间。

  如今,美食剧已经不局限于表现单纯的烹饪和食物,而更多是用美食作为讲故事的工具。如美国电影《美味情缘》这种由帅哥靓女主演的时尚片中,菜谱风格的争议让男女主角打开彼此内心的大门。美食成为人际关系的调味剂,老死不相往来的敌人也会因一道菜而冰释前嫌。《料理鼠王》把巴黎下水道里的小老鼠变成米其林高级餐厅里的大厨,不再是人类眼中“最不卫生”的生物。

  往更广层面看,电影中的美食还是世界和平的润滑剂,是消除敌我矛盾的橄榄枝,在不同文化和种族间搭起相互理解的桥梁。《浓情巧克力》里的比诺什母女,给沉闭的小镇带来的不仅是精致的巧克力,还有一份孤独者的勇敢和真诚;《米其林情缘》里傲慢的三星主厨,一开始瞧不起对门的印度餐厅,称对方是“只会用廉价菜肴和咖喱的野蛮人”。美食背后承载的是巨大的文化和阶层差异,但隔阂最后也在一口“煎蛋”后消融。

  中国:烹饪技艺的顶尖较量

  相比欧美电影中享受美食的温馨,中国美食电影更添加一份“为厨师的尊严而战”的竞争意识。《食神》和《满汉全席》里的厨艺大战,活脱脱就是一部厨房里的“武侠剧”。“天下第一刀”在这里指的是菜刀,中餐能享誉世界,都是一刀刀拼出来的,这是中国几千年文化里对荣誉传承的敬畏。

  当然,不是所有中国美食剧都充满对胜利的追逐;也有像《饮食男女》里的父亲郎雄一样的人,看着子女们围在身边,喝一碗自己煲的靓汤,享尽阖家团圆的厚佑。近些年国产美食电影也向好莱坞借鉴,走青春时尚的路数。今年口碑不错的《喜欢你》就在明艳可口的美食电影外壳下,塞入一个“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少女情怀”内核,也颇受年轻观众的喜爱。

  日本:美食为辅,传统为主

  日本的美食电影在最近十年里影响力越来越大,大部分基于畅销小说或漫画改编。美食电影或“食堂电影”已经逐渐形成一个电影流派。

  对于日本观众而言,在看惯了警匪、悬疑、都市职场剧后,美食剧可以称得上“口味清新”。美食剧普遍制作成本不高,精彩程度依赖于剧本构思与拍摄细节,因此让电影公司更有制作动力。

  在日本的美食剧中,海外知名度较高的《深夜食堂》构造出独特的“食堂流”。“食堂流”并不限于都市中的街边小餐馆,更有《南极料理人》中南极科考站的厨房、《海鸥食堂》中的海外日式餐馆等。

  日本的美食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日本人的民族性:经营餐馆、磨炼厨艺意味着辛苦的修行、对传统的坚持,以及对人情世故的熟稔。总体来说,日本美食剧多数追求平民主义,一些日本电影人主张“美食对于人不可或缺,因此关于美食的电影要深入挖掘人性”。在电影中,无论寿司、盖饭等日式菜肴,还是西餐、面包糕点等,都经常成为个人理念的寄托与残酷现实中的避风港。“以平凡的方式反映不平凡”是日本美食剧往往具有感染力的原因。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