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刚:中日韩破局不能坐等域外国
2017-02-22 13:19:26 环球时报即使东北亚暗云涌动,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各国民众追求福祉和民生改善、发展依然是硬道理等共识面前,我们无需悲观,因为一些有利因素依然值得我们去憧憬去努力。
现在的东北亚区域稳定与合作形势可谓云诡波谲。那边大洋彼岸美国新总统还未真正出招,这边东北亚局势按倒葫芦又起了瓢。那边中日因历史、领土等历史恩怨和现实矛盾,诸多旧账还没扯清,这边中韩又因“萨德”等问题再增新怨。那边朝核问题仍然待解,这边中蒙关系也还处在达赖窜访后的恢复阶段。东北亚区域合作多年来形成的共识与努力,相对可控的地缘稳定与安全形势,曾让人心生期盼的务实合作走势,在一些域内外负面因素影响下竟显得如此脆弱,不能不让人唏嘘。
面对当下东北亚的区域稳定与合作形势,有人颇感失望,认为中日宿怨无法消除,中韩矛盾还会升级,中朝友谊或难持续,中蒙关系难有突破。他们还称,中国难以主动在东北亚区域多个方向、不同领域主动作为,只有等待美国等博弈对手的政策和战略明晰才能做出反应。出现这些想法并不奇怪,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被动应对美国等国在政策上的先发制人,在战略上的未雨绸缪抑或智库层面的前瞻研判不足,这或许也是导致我们经常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怪圈的原因之一。
其实,即使东北亚暗云涌动,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各国民众追求福祉和民生改善、发展依然是硬道理等共识面前,我们无需悲观,更不应消极被动,因为一些有利因素依然值得我们去憧憬去努力。已签署的中韩FTA不仅使两国民众受益,更给两国的国家发展与民族利益带来好处。如果中日韩FTA谈判加速推进并最终达成,则在三国普惠受益的同时,一个强大的区域共同体最终将让东亚脱颖而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向未来的新思路一定会战胜既定的旧思维,正如早春已经来到,阻碍中日韩戮力前行、共谋生机的阴霾早晚会被驱散,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严冬将成过眼云烟。
对于当前的东北亚局势,要想夯实区域和平与发展的终极目标、激活原本就应理直气壮的区域合作共同体氛围、树立中日韩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区域命运共同体理念,就要有“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思维,需要区域内当事国尽量相向而行,彼此增信释疑、拆除交流壁垒,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畅通沟通、合作的脉搏。
就中国而言,塑造当下的东北亚秩序新格局需要有破冰精神、主动意识、务实招数,尤其要率先推动构筑多位一体、点面结合的“解铃还须系铃人”软主张。
一是加速“一带一路”倡议对日韩等国的扩容步伐。虽然日本迄今为止仍在观望,韩国可能先扬后抑,抑或日韩企业界和民间还存在不同解读,但东面向日韩有序扩容、承接两国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共生、深度开放,终究是“一带一路”成为区域乃至世界性共识的关键,也是东亚人做好东亚事、亚洲矛盾亚洲有能力自己解决的应有之义。做到这一点,更能印证“一带一路”与时俱进和多元开放体系的博大精深。
二是中日韩携手共同构筑亚太自贸区新体系。中韩签署自贸区也好,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正酣也罢,打造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亚太自贸区,为区域合作和经济共同体建设提供示范,构筑泛亚洲的自由贸易和多边合作新机制、新模式,符合三国的利益诉求和战略取向。为此,三国需共同拆除那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人为和非人为壁垒,不妨尝试各做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让步。
三是中日韩共同推动东北亚旅游共同体建设。中日韩的和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的相互理解和人缘情愫的累积,而促成这些诉求达成的快车道无疑是旅游合作的扩大与深化。现在中日韩三边往来游客总数已突破2000万,但还面对一些阻滞因素,多边合作基础还很脆弱。旅游共同体的建立将拆除阻碍民众之间交流的藩篱,营造与旅游共同体相一致的文化和人文市场。
四是中日韩携手推动区域多边安全机制构建。推动中日韩三国关系走向稳定和繁荣的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现在基本处于抛锚状态。日韩在经济与安全上,已由昔日投机式的两边下注变成公然的选边站队。中日韩在安全机制构建上应摒弃冷战或后冷战思维,营造战略互信的磋商环境、安全机制的多边合作、域内解决的优先选项。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安全机制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好双边本就不易,三边发力难度更大。要实现这一点,三方不妨都静下心来倾听和对话,把更具前瞻性的东西拿出来亮亮相,谁说就一定没成效呢?(作者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