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跳槽,观望?他们的选择都在理
2017-01-13 08:40:29 海外网传统银行垄断地位的打破,也带来了人才的流动。新业态不断涌现,银行业人来人往。是坚守,是跳槽,还是观望?
本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3日 10版 原标题:有人留守传统银行,有人去了民营银行,有人看好互联网金融 他们的选择都在理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
制图:沈亦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有序推动民营银行发展。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在丰富金融服务主体、创新融资渠道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民营银行等金融活水正逐渐注入到金融市场中,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功能齐全和富有弹性的金融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传统银行垄断地位的打破,也带来了人才的流动。新业态不断涌现,银行业人来人往。是坚守,是跳槽,还是观望?请看3个故事——
他为什么留在了传统银行?
“留,是喜欢有管束的感觉”
在沪上银行业的朋友眼里,张远(化名)是个传奇:大学毕业进了四大银行之一,让人羡慕;30岁,干得不带劲,不甘心,跳槽去了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干了几年,因为收入太低了,觉得太没成就感,又跳槽去了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又干了几年,干得不太适应,便重新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大银行,担任一个部门的领导。
“绕来绕去,为啥又回到了传统的大银行?”记者问。
“在大银行的时候,觉得空间小,可是到了市场化的银行和机构,真的给你一片天空,给你足够的授权,自己却不太敢飞了。”
走了这么多地方,张远对传统银行的利弊有了清楚的比较。
“传统银行,特别是国有大银行的优势是很明显的。首先是稳定,从进银行的第一天起,只要你不出什么娄子,总能干到自己退休,有稳定的预期;其次,做起事来,相对还是规则的,有一道道的制度管着;收入嘛,尽管不如市场化机构,但是,总比政府部门要高;最后,国有大银行都很庞大,动辄几十万人,做到比较高层级的领导,会有一种指挥大军的成就感。”张远说。
一个事物总是一体两面,在张远看来,这些大银行的优点,也可能是它的不足。他分析说:“传统大银行在竞争中采取的是方阵战略,靠一个个方阵与对手竞争,个人突出不了,这会让一些千里马不适应。此外,因为太过稳定,大家都不愿意转型求变,时间一长,斗志都衰减了。”
就在张远回到大银行的同时,他身边的一些部门领导却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大银行,选择去一些新兴的金融机构,比如互联网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机构等。
“你为什么没选择去新兴金融机构,而选择回到传统银行呢?”记者很好奇。
“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张远慢慢道来,“传统银行的各种管制与监管很严,而新兴金融机构似乎不太受这些规制所管制。但是授权越大,责任也越大,责权是相当的。金融业的授权是终生追究的,一次不慎造成的后果,不会因为你的离开而消失。从这个角度看,我留下来,是喜欢有管束的感觉。”
他为什么选择了民营银行?
“走,是希望有更多的历练机会和提升空间”
又是一个不眠夜。
凌晨4点多,重庆富民银行零售资产部副总经理魏然关掉电脑,踏上回家路。回头望望办公楼,仍有不少办公室亮着灯,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他和团队伙伴们一起在这里加班加点地讨论新产品方案。
“民营银行是银行业的革命,我们用创业的激情找回青春的时光。”跳槽三个月后,魏然在朋友圈这样写道。他习惯把民营银行形容为创业公司,自己和伙伴们则是创业者。
2016年6月,魏然入职富民银行。在这之前,他在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工作了5年,在同龄人中较早破格升为零售信贷部业务主管。待遇优厚,未来可期,他却选择了放弃。魏然直言,传统银行的程式化运作中,个人的价值体现有限,成长阶段的民营银行,有更多的历练机会和提升空间。
事实正朝着魏然理想的方向发展。
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他已发起和参与4个项目,涵盖个人信贷、银行卡、网络信贷和风险内控,3项进入内测阶段,1项已运行并持续优化中。
“这在传统银行不可想象!”魏然的感叹不无道理,传统银行分工很细,标准化培养下,员工只能专注于某一个领域。
在现在的部门里,魏然是副总经理,同事更喜欢称他为“组长”。魏然的项目组里人员构成多元化,有信贷部门、大客户部门的,还有一线柜员。在他看来,这种关联度和跨界思维很有价值。刚入职时,他对银行风险内控管理建设还不太了解,在筹建的短短3个月里,他参与了110余项制度的制定,“从业务到管理的拓展,成长是很快的。”
“传统银行重执行,民营银行重学习。”魏然说,民营银行看似没有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实则更强调在项目的推进试验过程中学习,员工发现某个方面专业知识不足,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培训需求,银行会尽最大努力满足,甚至与监管要求有关的需求,都会得到重庆银监局的快速响应。
现在的魏然似乎回到了以前做业务的时期,很忙碌很充实,经常忘了吃饭。
“这样的压力不是上级传导给你的,是自己内生的压力,你设计的产品效果如何,就是你的口碑。”
他为什么看好互联网金融机构?
“有了新的奋斗方向,感觉很有奔头”
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程青(化名)忙着在电脑上签阅各种报告,偶尔有人进来请示,一个个都是年轻的面孔。
程青是上海一家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在线公司的副总经理,在此之前,他刚从一家巨无霸银行离开。
程青告诉记者,自己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到老东家银行,一干就是十几年。“主要是做信息技术,最重要的系统我都参与建设了。”
“都说我们走是因为最近限薪。当然,这是个重要原因,但是在大规模限薪前我就想走了。坦率地说,更重要的动因,还是因为我有梦想,是因为我的自身发展需要新的空间。”
程青坦陈,自己快40岁了。“说实在的,这个年龄再不走就走不了了。留在原来的地方已经没有了上升空间,天花板已经摸到了,不走也基本能看见自己的60岁。”
“当然,还有机制的问题。”程青说,“原来的单位也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但是十几年做下来,我发现,个人能施展的空间有限。很多既定战略的实施,换个领导说变就变,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加入这家新兴金融在线公司,程青格外忙碌。“整个人有种被唤醒的感觉。”他说,“这家新兴金融机构虽然机构名头不大,但是赋予我的授权比原来的单位大很多,有很多发挥空间,基本可以按设想运作。和很多年轻人走到一起,大家碰撞出许多火花,形成新的策略,可以立即实施。这一点是很让人兴奋的。”
他透露,公司正在按照上市公司的模式管理和运行,虽然道路还漫长,但是,有了新的奋斗方向,感觉很有奔头。
专家
“金融业态在调整,银行也在调整”
“人才往新机构流动,并不证明银行不行了,而是表明金融业态在变化。”中国银行副行长许罗德这样说。
许罗德分析,近几年新兴金融机构对银行业的影响正在加速。过去都在银行网点办的业务,现在大家可以在非银行的网上办了,银行的业务在分流。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银行业的互联网化也在加速,越来越多的业务搬到了网上,搬到了营业厅的机器上,网络化和机器化也取代了很多人工,出现人员分流和流动也是正常的,也是银行发展的正常现象。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银行的发展受到影响,银行人才产生流动,这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银行业的竞争者——新兴金融机构不断出现,也是银行业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银行的陈规旧矩较多,而新兴金融机构的机制较为灵活,员工在其中能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
许罗德谈道,实体经济在调整,金融业态在调整,银行也在调整。调整是常态,因为要不断针对市场作出反应。目前的人才流失相信是短暂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传统银行也作出了许多改变,随着业绩的回升,人才还会更多地回流。
责编:满晓彤、郝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