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洒泪告别政治遗产或流失 谈中俄固守老大思维

2017-01-12 02:42:00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月10日晚9时许(北京时间11日10时许),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政治生涯的起点芝加哥进行了总统告别演讲。《福布斯》网站11日称,特朗普的记者会紧随奥巴马的告别演讲,是这位商人总统的精明之举,这样,他可以对奥巴马的任何演讲内容进行针对性回应。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月10日晚9时许(北京时间11日10时许),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政治生涯的起点芝加哥进行了总统告别演讲。不管美国和世界是不是已经准备好,正如德国新闻电视台11日所说:“随着奥巴马告别演说和特朗普新闻发布会的举行,特朗普时代已经到来。”

在讲话中,他回顾了自己执政8年间取得的成就,包括抵御了经济衰退,增加了就业岗位,还有在古巴、伊朗问题上取得的外交突破,并呼吁美国民众向前看。会场里挤满了观众,奥巴马演讲中颇为动情,几次擦拭眼泪。他承认,美国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他呼吁美国社会理解少数族裔争取平等的努力,他也提到不能忽视白人群体,尤其是被经济和技术变革边缘化的中低收入白人。

《福布斯》网站11日称,特朗普的记者会紧随奥巴马的告别演讲,是这位商人总统的精明之举,这样,他可以对奥巴马的任何演讲内容进行针对性回应。

实际上,在奥巴马整个演讲过程中,除了承诺自己会平稳地把权力转交给特朗普之外,几乎没再提他后任的名字。但美国《旧金山纪事报》11日称,“奥巴马对特朗普的抨击是间接的,他有意避免个人攻击。”他实际警告说,特朗普提出的很多政策建议,威胁两百多年来团结美国人的纽带。他对比了在气候变化、同性恋权利、伊朗核计划和医保方面与特朗普的不同,并努力传递差异在于思想而非具体计划的观点。

英国《金融时报》11日称,奥巴马在演讲中列举了自己总统任内取得的成就,他传达出的很多信息可被解读为对其继任者的警告,包括强烈反对任何对美国穆斯林的歧视,抨击对气候变化的否认,以及对已跨过大洋来美的移民和难民表示祝贺。另外,奥巴马在演讲中称不能生活在网络世界中,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还呼吁要抛弃先入为主的偏见等,也被舆论认为是“暗批特朗普”。

两位总统的明争暗斗看来会持续到1月20日权力交接的最后一刻。10日,特朗普要求国会尽快否决奥巴马医保,并出台新的医保法案。奥巴马则称,如果有人用更低的成本为这么多人提供医保,我会公开支持。

对于奥巴马的政治遗产,《大西洋月刊》近日刊文称,奥巴马取得了一些成绩,经济逐渐恢复,社会安全有所改善,与过去相比,谋杀率处在低位,奥巴马医改帮助很多中低收入美国人获得较为低廉的医保。但文章同时认为,他打着变革的旗号进入白宫,美国对他期待很高,他宣称要根本改变华盛顿的政治现状,但是缺少有效的方案。

《华尔街日报》9日称,奥巴马的成功是以一种极为讽刺的方式呈现的。奥巴马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总统,但他的政策可能不会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他在任时,民主党在国会占多数。而如今,国会更加对立,政党极化。移民改革等行政命令可能被推翻,没能建立政治共识,政治遗产“就像建立在沙堆之上”。在外交上,奥巴马强调美国在世界的领导作用,承诺减少美国干预,但是他的犹豫不决致使现在的世界更加混乱。

日本NHK电视台称,奥巴马也看到,他的政治遗产可能被颠覆,因为选举导致美国社会的分裂在加深。

俄媒对奥巴马演讲评价普遍不高。国立莫斯科大学专家罗古廖夫称,奥巴马的告别演说没有任何新内容,“是一种自恋行为”。“奥巴马,让我们再见吧!”俄罗斯《高加索公报》11日称,俄罗斯高级经济学院教授苏兹达里佐夫称,奥巴马执政8年实际上只有一项任务,就是全力保持美国的单极世界,但他并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反而造成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下降。另外,其反恐政策是完全失败的,造成恐怖势力进一步壮大,现在试图将责任推给俄罗斯。“因此,奥巴马政府是完全失败的。”

奥巴马在芝加哥的告别演说中只有一句提及中国,称“除非美放弃立场,否则中俄无法匹敌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中国外交部1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陆慷在被问到对这句话的看法时表示,“如果非要谈影响力,按中国人的逻辑,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什么样的影响,也应当由国际社会多数成员来评判,而不是自己说了算。”

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应该说在奥巴马的8年,美国国内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外交问题比金融危机的时候有一定的改善,但距离民众对他的期待,和他2008年选举时的承诺还很远。“可以说,8年之间,奥巴马的头发已经从黑的变成灰白,他是做了努力的,但取得的前进只有一小步。”

关于奥巴马告别演说中提到有关中国的部分,李海东对《环球时报》说,坦率地说,这有失公允。奥巴马在涉及中国、俄罗斯的问题时,依然是美国老大思维,谁对美国老大地位有潜在削弱影响,谁就会被给予负面描述。“而他所有这些表达,也是美国自身影响力衰落造成的无奈、苍白的表达。”

【环球时报驻美国、德国、日本特派特约记者 张朋辉 青木 蓝雅歌 环球时报记者 苏静 任重 柳玉鹏】

  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