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林:一辈子不重样
2016-12-12 10:48:14 海外网“没有重样的。”韩美林这样描述自己的作品。每个作品不一样,是他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为了实现这种不一样,在创作之前,韩美林会画成百上千的构思稿。
本文刊发于《民生周刊》2016年第29期
记者 罗燕
韩美林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一种独特的训练法——钻空训练,在旧的构思稿的缝隙里画新的小稿。
走进韩美林的工作室时,他正在创作百鸡图。这是他将在80岁全球巡展上展出的作品。在轻柔的音乐声里,一会儿诞生一只威武的雄鸡,一会儿是一只破壳的小鸡,来访者丝毫影响不了韩美林的兴致。
这次韩美林全球巡展于10月底在意大利威尼斯拉开帷幕,将于12月21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
最近,韩美林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常常连续几个小时站着作画,很难想象,这是一个80岁老人的工作状态。
“今天一上午画了200多匹马。”韩美林向《民生周刊》记者展示了厚厚的一叠构思稿,是神态各异的马。问及为何要画那么多马,他如顽童般一笑,“马瘾上来了呗。”
画家就应该不一样
“没有重样的。”韩美林这样描述自己的作品。每个作品不一样,是他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为了实现这种不一样,在创作之前,韩美林会画成百上千的构思稿。一个199页的稿本,他4天就能画完,每页都画得满满的。在工作室里,墙边堆满了构思稿本,仓库里还存了很多。
韩美林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一种独特的训练法——钻空训练,在旧的构思稿的缝隙里画新的小稿。曾有人看到这样拥挤的构思稿,问韩美林,“你们家缺纸吗?”
“填满是训练空间感,训练适应性,不是我家没纸,是不是挺好玩的?现在的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适应,给我一个什么任务都能够完成。”韩美林自信满满。
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如今,在任何一个空隙或一个形状里面,韩美林都能画出鸡、马、猴子、人体等各种画。
明年的《丁酉年》生肖鸡邮票由韩美林设计,一套两枚,第一枚图案是一只雄鸡,第二枚是由一只母鸡呵护两只小鸡构成。韩美林透露,为了设计《丁酉年》鸡票,他画了1600个画稿。
关于鸡的构思稿则更多。《民生周刊》记者看到,在韩美林好几个构思本里,缝隙里全是鸡,有一个构思本里面甚至全是今年邮票的设计。
“一窝一窝的鸡。”看着这些构思稿的时候,韩美林依然很专注,“我一般画着画着脑子里又出来新鸡了,这些就不要了,所以我这儿废鸡挺多的。”
大量的构思稿、草稿成了韩美林“不一样”的作品的底子,“一个草稿画三次,不是那么容易的,下了很大的功夫。”韩美林坦承。
尽管已经年届八十,誉享中外,韩美林也没有少下这种功夫。在他看来,只有不一样的作品,才会有独特的价值,才能走向世界。
“画家就应该不一样,艺术可千万要记住,人家说全球化、全民化、国际化,千万不行,艺术强调个性,强调独立性,强调民族性,没有这个的话,这个世界就不好玩了。你有你的画、我有我的画,这很好,大家都在一起多好玩,如果大家画的都一样,要了命了。”
艺术不打分
在位于北京通州的韩美林艺术馆里,收藏了韩美林2600余件艺术作品。陶瓷馆、书画馆、紫砂馆、城雕厅……一个个展厅参观下来,很多人都难以相信,这些作品出自一个艺术家之手。而事实上,韩美林的个人艺术馆在全国还有两个,分别位于杭州、银川。
“树大招风”,韩美林曾经在作品中这样自嘲。今年,他又在丁酉年生肖鸡票的基础上创作了一系列贵金属衍生品。这是韩美林在艺术门类扩展方面的大胆尝试,将在国家博物馆的大展上与观众见面。
作家冯骥才说,“对于韩美林的艺术是很难进行全面评论的,因为他涉猎太广,横跨领域不同,又特立独行,一刻不停地更新乃至颠覆自己。”
这种“任性”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也带来很多非议。有人称他为当代的徐悲鸿、中国的毕加索,也有人不能接受他的作品。比如,今年由韩美林设计的猴年春晚吉祥物“康康”公布后便引来大量吐槽,被戏称为“猴赛雷”“红绿灯”“丑到新高度”。
对于这些赞誉与贬损,韩美林并不在意,“其实每一个人,不管是普通人还名人,每天都受人家捧、受人家赞、受人家鞭,甚至受人家踢,我认为这没什么,人家说我是毕加索,他姓毕我姓韩,根本不是一回事。因为画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一个东方、一个西方嘛,对这些东西,真正搞艺术的人不要放到耳朵里,就像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样,你喜欢哪一个?对艺术家来讲都喜欢,歪鼻子斜眼都可以。”
他认为艺术没有最高标准,不打分。“谁知道徐悲鸿多少分?艺术没有分,不打分的,它不像数学可以100分就是100分。艺术谁打过分?打分的就不是艺术了。所以这些传言不要在乎,无所谓,该在乎的是你在艺术的道路上要不断前进,你有多少能量拿出多少能量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才对。”
与地接触
除了工作室,韩美林最喜欢去的地方便是民间地头。他出了一本特殊的书——《天书》,里面收集了他在34年的时间里,从各地的甲骨、石刻、岩画、古陶、青铜等上面临摹、记录下来的数万个符号、记号、金文、象形文字等。
韩美林一直是民间艺术的崇拜者,他相信中国最美、最好的艺术在民间。为了探访这些民间的瑰宝,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便开起了“艺术大篷车”,自驾下厂、下乡、下基层采风。
“我们的大篷车每年都下去,每年都跑几万公里,接着要去印度、尼泊尔。”韩美林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他看不惯那些拿着相机“咔咔”采风的人,总是强迫自己画下来。民间艺术成了他创作的最好养料。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跟一些民间老艺人挤在一起拉家常,同吃同喝同劳动。他跟很多民间老艺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人只要到了北京,他再忙也会招待。有一位山东的染织老手艺人,发现自己得了肺癌,以为活不长了,想抓紧时间留下一些染织作品。韩美林发现后,把他接到北京,找了最好的医生给他治疗,并且包下了所有的费用,终于让这个老手艺人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我向他们学习,向他们学陶瓷、布、木头、石头、金属的艺术,听他们讲故事、讲历史。艺术家不能脱离生活,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的画没有重样的,我现在画的200年都用不完,所以艺术家必须走这个路,脚踏实地,跟地接触,不要混个官就成美术界的老大了。”
责编:满晓彤、郝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