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书大作战”不只靠“赫敏”一人

2016-12-02 10:19:03 环球时报
分享:

英国人对纸质书籍有一种怀旧情绪,这是一种对旧有风雅之物的乡愁。即便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和kindle阅读,但和严肃的纸质书相比,还是缺少了一些姿态和风度。

  “丢书大作战”近日成为中国网络热议的一个话题。支持者表示此举有利全民阅读,反对者认为这是一场无关文化的商业秀。据记者了解,这一活动的“母版”源于饰演“赫敏”的英国女星艾玛·沃特森在伦敦地铁的藏书行为,活动组织方则是伦敦公益机构“地铁上的书本”。与国内的两极化评价相比,“丢书活动”在发源地伦敦是否也引发争议?就此,《环球时报》驻英国记者对伦敦“地铁上的书本”总负责人科德丽亚·奥克斯雷小姐进行了独家专访。

  我支持“赫敏”再到纽约丢书

  环球时报:最初是什么促使你们想到这样一个地铁图书漂流活动?

  奥克斯雷:这个活动是2012年由我的朋友荷丽叶·弗拉瑟发起的。她是一名伦敦上班族,爱在坐地铁的时候看书。像她这样的地铁读书族不少。这激起她的好奇,希望知道其他人在读什么。要是大家能分享,岂不是一件好事?在没有任何赞助商和出版社支持的情况下,就是这个简单的愿望让她付诸实践。

  我们每次把书丢在地铁里,总能得到令人欣慰的反馈。就在昨天,有人说要去购买安娜·肯德里克的书,结果就在地铁里发现了印有我们活动标记的那本书,这种感觉很妙。英国人对纸质书籍有一种怀旧情绪,这是一种对旧有风雅之物的乡愁。即便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和kindle阅读,但和严肃的纸质书相比,还是缺少了一些姿态和风度。现在全球的实体书市场都不景气,碎片化信息又让人感到厌倦。这让人们的“乡愁情绪”显得更有诗意。丢书活动能引起共鸣,大概和这个有关吧。

  环球时报:听说这次艾玛·沃特森在地铁丢书让伦敦人很兴奋,是她主动提出参与的吗?

  奥克斯雷:沃特森是明星学霸,她还在推特上发起“我们共同的书架”的读书会。这次是她主动提出想做一名“图书精灵”,并希望帮我们拍照宣传。“图书精灵”是我们给“地铁丢书”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起的名字。在这些人中,沃特森当然是对活动贡献最大的一位,至少有3000篇媒体报道是冲着她在伦敦地铁丢书而写的。接下来,沃特森还要去纽约“如法炮制”进行丢书。我很支持她的想法,会跟去纽约给她助威。其实在沃特森之外,也有其他明星参与我们的活动,比如因为出演《在云端》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的好莱坞女星安娜·肯德里克。

  在英国“丢书”极少得到负面评价

  环球时报:“丢书大作战”被引入中国,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也有人认为过于形式化。还有人说,参与活动的书籍都是出版机构提供的,实质上是营销行为。你们在英国是否也遇到类似的质疑?

  奥克斯雷:艾玛·沃特森给这次丢书活动带来巨大影响力,我们得以从书籍提供方那里一次性挑选到2000本书,用于下一轮的活动。接下来,我们会和更多的独立出版社、公共图书馆合作。企鹅这样的传统大型出版社也在洽谈中。我听说了一些中国网友的质疑。幸运的是,在英国,我们的活动极少得到负面评价。我们在挑选书籍时没有主观倾向性,对找上门来的出版商、作家或赞助方都是一视同仁。当然,如何掌握好活动尺度很重要,不能贪多贪大,譬如每天丢100本书就算是比较多的了。

  事实上,“地铁丢书”活动能在其他国家得到推广,让我感觉很兴奋。我们也鼓励中国的推广机构这样做。在最近的这次中国之行,我参加了两个活动,一是在北京的地铁上体验丢一本书。当然,这是象征性的;二是和北京同行会面,讨论如何把活动办得更好。其中也会谈到英中两国阅读氛围差异带来的认知落差。

  环球时报:在中国的公共场所,很少有人拿纸质书阅读,人们都是“拇指党”。英国人看书的习惯受到智能手机的冲击大吗?

  奥克斯雷:尽管可能没有中国人那么上瘾,但不少英国人也经常盯着手机屏幕。这也是我们这样的组织在英国显得愈发重要的原因。有中国朋友问我,是不是大多数伦敦人拒绝在地铁里开通WIFI信号甚至手机信号?别人怎么想我不太清楚,但我个人坚持认为,地铁真的是安静一些好。如果人们不得不听其他人煲电话粥,哪里还有心思看书?虽然未必要“退朋友圈保智商”,但是少刷几次屏,多看几本经历了时空考验的经典之作,显然能让我们的心态更加澄澈。

  “丢书”要扩大到地铁之外

  环球时报:听说丢书活动被借鉴到墨尔本、纽约等其他国家的大城市,效果怎么样?

  奥克斯雷:为了获得更多关注,我们在传统的“图书漂流”之外增加了一些花样,比如首次得到媒体报道的活动,叫作“地铁上的爱”。在每一本丢出去的书上,都附上和爱相关的主题贴纸,丢书地点也扩大到地铁之外。在那次之后,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纽约、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机构也找到我们合作。我们给墨尔本的男性参与者起名叫“图书忍者”。据我了解,丢书活动在这两个国家的反应都是很好的。目前,英国以外的丢书活动规模要小一些,但接下来会做大。

  环球时报:网络时代,电子阅读替代纸质书的趋势更加明显。在您看来,丢书活动未来是否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奥克斯雷:有些英国人自诩喜欢读书,但他们很少到书店买书。英国书店和图书馆的经营情况并不比中国好多少。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挣扎生存。不过,我并不认为电子阅读最终能取代纸质书籍。因为纸质书的触感更容易让人融入其中,“有读书的感觉”。另外,收藏价值也是纸质书抵御市场侵蚀的一道防线。有多少电子书读者丢弃了家中的书橱?哪怕抚摸着扉页,看上几眼自己写过的批注,也有别于多少KB大的电子书吧。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