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工匠精神铸造的那些全球领先者
2016-11-01 08:39:44 中国经济周刊丹麦是一个持久的农业国,谈它的工业精神,究竟要谈什么?一定离不开那些脱胎于丹麦强劲的农业、从农村小镇走出来的世界级企业。
10月21日,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中国经济周刊》邀请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前大使甄建国、丹麦驻中国大使馆公使Lars Bo Larsen、托普索中国区总裁Joakim Reimer Thgersen、格兰富中国区副总裁张小岩以及多位对丹麦有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共同研讨丹麦的工匠精神。《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2期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芳 |北京报道
人们对丹麦的第一印象大多停留在安徒生的童话,但这次我们决定谈谈丹麦的工匠精神。
然而,丹麦是一个持久的农业国,谈它的工业精神,究竟要谈什么?一定离不开那些脱胎于丹麦强劲的农业、从农村小镇走出来的世界级企业。
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丹麦仍然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国。二战结束后几十年,在强大的现代化浪潮推动下,丹麦的工业化姗姗来迟。但就在这短短的数十年间,大约520万的人口、不及浙江省一半的国土面积、资源匮乏的这样一个北欧小国却走出来了一大批处于全球领导者地位的著名企业,它们包括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全球最大的循环泵生产制造商格兰富、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商乐高、全球催化剂领导品牌托普索……分布在各领域的领导品牌之多,不可一一尽数。
这个欧洲边缘的小国,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丹麦工业的差异化路径:
小规模、小市场、小产品
甄建国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外交官,曾任中国驻丹麦大使馆的大使,前后在丹麦工作生活了17年半。“从1964年第一次被派到丹麦,我这一生跟中丹关系没离开过。”甄建国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他长期在丹麦工作发现:跟德国、法国、英国由主要原材料储备而发展起来的大型重工业不同,因为自然资源匮乏,幅员太小,丹麦没有发展重工业的基础,无法和世界竞争,不可能走德法英那样的道路,而只能发展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业。
丹麦发达的农业是工业的发动机,因此,丹麦工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部分的工业企业来自农业,最初是以加工粮食、奶、肉等农产品为基础,制酪合作社和屠宰厂构成丹麦工业的重要部分。
1972年,五金工业在工业总附加值中占三分之一还多,从纯粹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转到高科技工业。但这些高科技工业品牌仍然离不开农业,无论是生产阀门的丹福斯、生产泵的格兰富,还是生产催化剂的托普索,在创立的最初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70年前,格兰富的创立者在手工作坊里生产出的第一台水泵就是为了农业灌溉。
同时成长起来的还有一批依托农产品制造的医药企业。上世纪70年代,甄建国参观丹麦的猪场,“在猪被电死之后,第一件事是把胰腺取走,送进药厂,提炼出胰岛素。”全球最大的胰岛素生产药企诺和诺德正是在丹麦农业精细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品牌,全球酶行业领导者诺维信、全球首屈一指的精神和神经药物生产企业灵北公司同样如此。
《丹麦史》一书总结说,丹麦制造的技术相当成熟,这些产品领域无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和技术,每件成品都有很高的附加值。丹麦工业只能为有限的国内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或是以奇取胜寻找一些能在国外销售得出去的、有利可图的合适产品。而这两种选择也为许多小国工业机构所钟爱。
而在甄建国的观察中,丹麦的工业发展战略体现了如下特点:不走大规模、大市场、大产品,而占市场小份额的发展之路。它奉行的是小规模、小市场、小产品,但一定要占主导地位的发展原则。
这些企业一般选择生产适销对路的小产品,在当地成长,冒出火花,有了规模,成为国家这一地区的主导者,并在全球这一领域里独领风骚。
“很多在全球领先的丹麦企业都奉行这样一个原则。”甄建国说。
最为典型的如格兰富。格兰富中国区副总裁张小岩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说,在70年的时间里,格兰富一直专注在中小型高端水泵的研发和生产领域,从农业领域发展到建筑业再发展到市政、防洪等其他领域,最终成为世界上顶尖的泵生产企业,它的循环泵覆盖了大约50%的世界市场。
“丹麦在大批量、大规模、大产业方面没有任何优势,他们转而追求小批量、小产品、小产业。”《经济日报》产经部主任崔书文认为,这正是丹麦人追求高质量、高品质的国情基础。
“一定要到中国去”
“丹麦的产品始终追求高品质、精细、精准和创新。”惊叹于丹麦的工匠精神并积极在中国市场与丹麦企业之间架起桥梁的甄建国功不可没。而这些丹麦企业无一例外创下了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奇迹,格兰富便直言不讳地说,中国是它的第二故乡和全球第一大市场,没有之一。
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是生产催化剂的托普索。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决定大力发展农业,准备在全国建13座大型化肥厂,需要催化剂,否则化肥厂无法正常生产。“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很多国家仍对我们进行封锁,丹麦的托普索公司创始人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进入中国市场。”据甄建国介绍,正是得益于托普索向中国提供的催化剂,并帮助中国化肥企业培养大批技术人才,才使得13家化肥厂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诺和诺德则是朱镕基亲自引入中国的。
1992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丹麦访问。“他点名让使馆安排到诺和诺德考察,并亲自做诺和诺德董事长和总裁的工作,邀请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甄建国说。
一年多以后,这家全球糖尿病治疗领域最大药企的董事会通过了在中国实施战略投资的计划,在北京建立了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和生物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在天津兴建了现代化生产工厂,并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如今诺和诺德占据了中国胰岛素市场的40%。
丹麦时装品牌绫致几乎是第一批进入中国的中档国际服装品牌,同样占尽了市场先机。绫致旗下拥有VERO MODA、ONLY、VILA、JACK &JONES等多个子品牌,自1996年起相继进入中国,至今为止,绫致在全球40多个国家里拥有9000多家专卖店,仅在中国就有超过6000家,占据了总数的一半以上。“无绫致、不商场”是对绫致在中国黄金时期辉煌的写照。
甄建国见证甚至推动了绫致在中国市场发展的进程,“它在中国发展到4500家店的时候,麦当劳才1500家,全球最大的连锁店在中国的发展没有超过绫致的。”
当绫致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后,2002年,甄建国对丹麦的另一休闲品牌企业ECCO的创始人说,“你一定要去中国,到中国去生产。”他给对方算了一笔账,丹麦只有500来万人口,而中国有13亿人口的市场,“为什么不到中国去?”
9月份,丹麦驻中国大使馆公使Lars Bo Larsen参加了ECCO的股东会。他们告诉Lars Bo Larsen,ECCO在南丹麦地区及中国的厦门分别都有一个很大的机械制造工厂,无论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他们不准备关闭这两家工厂。“无论在厦门还是在南丹麦,ECCO皮革处理技术都是一样的,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这样高超的技术。”Lars Bo Larsen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同样接纳了甄建国提出的“到中国去”的建议,“我当时跟马士基最新上任的总裁说,两年之内你们须马上到中国投资,如果两年之内不去,那就没你们什么事了。结果他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考虑、买地、建厂,已经算是神速了。”当时甄建国已经退休,但还是亲自去参加了他们的剪彩仪式。
如今,中国进出口15%的吞吐量由这家全球500强企业负责承运。
Lars Bo Larsen告诉《中国经济周刊》,11月,乐高的继承者们以及全球的CEO将访问中国,为浙江嘉兴乐高生产工厂揭幕。
两年前,乐高挺进中国市场,在浙江嘉兴投资建厂,当时正在中国访问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一行还亲临现场参加了新厂的奠基仪式。
据悉,该工厂在2017年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乐高集团全球规模最大的乐高积木生产厂。这家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商已将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市场视为其全球重点市场。
当然,丹麦不仅传统工业表现出色,Lars Bo Larsen介绍说,在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还聚集了全球著名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大约在数十年前,多家机器人制造商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零部件和技术服务的企业聚集在这里,形成了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产业中心之一。
目前,这些机器人制造商同样将目光投向了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
丹麦工匠精神的启示
“在丹麦的西域半岛有一群野心勃勃的人,他们想改变世界。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的工业门类。”Lars Bo Larsen介绍说,正是在丹麦的北日德兰半岛,诞生了最多的丹麦著名企业和产业家,格兰富、绫致、ARla……均来自于此。
“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崔书文认为,这是对工匠精神最精确的表达。
Joakim Reimer Thgersen前不久刚从丹麦赴中国履新托普索公司中国区总裁职位。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行业的竞争者非常多,但我们必须时刻做些什么,以工匠精神保持我们的持久竞争力。”
在他看来,丹麦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教育体系,为工匠们提供了非常全面、专业的培训,以及边工作边学习的机会。这是丹麦工匠精神的支撑。
“教育奠定了一个国家的基础。”据甄建国介绍说,针对农业国的现实,丹麦建立了主张平民教育的人民高等学校,上世纪初,丹麦的农民农闲时间就到那里接受教育,这大大提高了丹麦的整体国民素质。“丹麦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在很多领域里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从而也为它的工匠精神奠定了基础。”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现在我们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时期,已经拥有了比较强大的经济基础,我们需要转型升级,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在更高的、新的水平上提倡工匠精神。”甄建国说,但要真正做到,并不那么容易。
“对中国的制造业来说,追求工匠精神需要人才基础。但中国的农民工恰恰缺乏像丹麦那样的普惠式高等教育。”《北京晚报》评论部主任苏文洋认为,对两亿中国农民工来说,怎么发展工匠精神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优秀的企业家同样要富有工匠精神。”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郑砚农认为,无论如何,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向创造、从速度向质量、从产品到品牌的转变并赢得世界足够的尊敬必须依靠工匠精神。
关于北欧的工匠精神
——以丹麦为视角
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前大使甄建国:
丹麦的工业发展战略体现了如下特点:不走大规模、大市场、大产品的发展方式,它奉行的发展方式是小规模、小市场、小产品,但一定要占主导地位的发展原则。这些产品领域无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和技术,这致使丹麦的产品始终追求高品质、精细、精准和不断创新。很多丹麦企业以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奉行这样一个原则,成为了全球的领导者。
丹麦驻中国大使馆公使Lars Bo Larsen:
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内涵是: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东西,并极具自豪感。无论是生产催化剂的托普索公司,还是生产泵的格兰富公司,这些丹麦企业不仅代表了丹麦的工匠精神,而且代表了在各自领域的世界最高水平。
托普索中国区总裁Joakim Reimer Thgersen:
丹麦的这种工匠精神体现在教育体系上,也体现在专业团队上,同时还体现在精密的仪器设备上。工匠精神是创新的体现,也是越来越多细节的发展。我们把工匠精神发展到每一个角落。
格兰富中国区副总裁张小岩:
从格兰富70年发展历程看,我理解的工匠精神,第一是专注,70年专注只做水泵这个产品,从偏于一隅的小镇深耕70年,做到世界第一;第二是富有创新精神,从最初的活塞泵转向离心泵,从过去的手动控制到电子控制再到数字化远程控制,始终在不断创新;第三是责任,一个企业在关心社会责任同时也会带来很多的商机,格兰富关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促使它生产的水泵追求更节能、更高效,从而不断在蓝海中创造价值和新的商机。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雪梅:
历史上的丹麦长期处于战争的危机中,国土面积在不断缩小,它所面临的现实和危机意识,逼着它凭借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也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