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不了的“中国制造”

2016-10-26 14:55:10 国际金融报
分享:

“抵制中国货(BoycottChina)”运动在印度社交媒体上传播已有一段时间,该运动甚至敦促孩子和妇女不要在排灯节使用中国生产的商品。

  资料图片

  《印度快报》指出,抵制中国商品从长远来看将会对印度国内产生负面影响。在没有合适替代品的情况下,这些中国商品将会积压,受到损害的终究是印度商人。与此同时,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中国元素。所以发起这个所谓“抵制”活动对印度来说十分不明智。

  今年10月底的印度排灯节上,“中国制造”的身影将有所减少。

  因为认为中国在反恐等问题上“偏袒”巴基斯坦,“抵制中国货”运动在印度社交媒体上传播。据《印度时报》10月17日报道,这一运动开始影响到城市中排灯节用品的销售。

  来自印度各邦市场的报告显示,相比去年,中国商品在排灯节期间的销量可能下降30%。

  印度全国贸易商联合会警告,抵制中国商品,只能是人为抬高印度民众的生活成本。且通常情况下,每季度的货物提前两三个月就已进口,抵制活动并不会对中国厂商造成真正影响。相反,抵制行为只会令印度全国批发和零售商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抵制中国货(BoycottChina)”运动在印度社交媒体上传播已有一段时间,该运动甚至敦促孩子和妇女不要在排灯节使用中国生产的商品。

  印度经济研究学者、印度金融委员会(Finance Commission of India)前助理主任Singh Ritesh Kumar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此次印度掀起抵制中国货的活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部分印度人认为中国政府支持巴基斯坦。长期的原因则在于,还有一部分印度人认为,中国只希望向印度出口,不希望从印度进口。除了棉花、铜和铁矿石等原材料,中国还没有放宽对印度商品,尤其是大米和药品的市场准入。此外,也有人认为中国向印度倾销钢铁、纺织品等商品。

  有数据显示,印度进口中国商品的规模在过去两年增长了20%。2015年,印度从中国的进口额达到617亿美元,商品涉及发电设备、机顶盒、象头神雕像等,无所不包;同年,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价值只有约90亿美元,不仅较2011年180亿美元的出口额出现锐减,贸易逆差也高达527亿美元。

  印度-亚洲新闻社10月13日报道称,随着不断增长的贸易赤字引发担忧,印度发表一份官方声明说,希望中国放宽对印度商品,尤其是大米和药品的市场准入。

  印度商业和工业部在这份声明中说,商业和工业部长尼尔马拉·西塔拉曼与中国商务部官员就贸易和商务问题换文,双方一致认为,双边贸易不平衡,引发了印方的担忧,印方希望放宽对本国商品的市场准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贸易关系。

  西塔拉曼希望对印度出口中国的大米和药品实现快速通关,尤其是那些已经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证的商品。

  中方承诺,将回应印方在该国商品市场准入方面的担忧,最近已经加快了印度制药企业产品的通关速度。

  而在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看来,中印之间存在贸易不平衡,是印度自身原因,而不是中国的责任。

  梅新育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印度的抵制活动尚处于民间活动,还不是政府行为。只要印度政府不采取加税、拖延入关等措施,这种抵制活动对于中国商品的影响不会很大。

  梅新育指出,事实上,印度自身制造业较差,中国是惟一可以满足其成本花销的国家。抵制中国商品,只能是人为抬高本国民众的生活成本,提高通胀,对零售等业务也会造成打击。而抵制后能否真正为“印度制造”创造机会,也有待商榷,因为印度国内市场高度分割,人力资源也并不充足,通过抵制中国货发展本国产品的想法并不容易实现。

  “龙”“象”和平共处

  值得注意的是,一贯外交态度强硬的印度总理莫迪在一片抵制中国商品的呼声中,罕有地选择了沉默。正致力于推动中印贸易往来、改善印度贸易逆差过高现象的他显然不希望抵制中国商品的呼声打乱这一步伐。

  就在稍早前闭幕的“金砖五国”领导人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莫迪也就贸易逆差、打击恐怖主义等问题举行了会谈。印方表示,希望中国公司在印度开设制造业分支机构,也提及了对迅速增长的贸易逆差的担忧,以及与中国在发展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合作的意愿。

  中国驻印度使馆公参程广中说:“过去,有人把我们两国未来的关系,称为‘龙与象的竞争’。然而,近年来双边关系的良好稳定发展,证明‘龙’和‘象’可以携手共舞。”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董漫远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印度国内确有一些官员或政治家仍存在冷战思维,所以会将经贸领域的合作同政治挂钩,但印度将来会随着在中印经贸合作中获得的好处逐渐调整心态。“抵制中国货”这样的事情,其实只是中印关系历史发展趋势中的一个小涟漪。

  “中印两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同,客观而言,中国的发展比较优势更为明显,不过中印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在当今政治、经济秩序中,都处在相对不利的境地中,两国应当团结合作、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发展,共同迎接‘亚洲世纪’。”董漫远说。

  而针对抵制活动,印度一些媒体也开始发出理性的声音。

  印度《第一邮报》10月17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幽灵只存在于印度人脑海中:新德里承担不起禁止中国货》的评论称,“如果你是印度人,在中国的城市走走就会发现,没什么人将印度视作对手。在谈到抵制时,他们会笑着说,那大概是印度制造商撺掇的吧。”

  文章呼吁,印度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争取获得更大的中国市场准入,扩大对中国的出口,而不是将目标放在从中国进口廉价的排灯节物品上。当然,印度也需要采取重大举措来调整两国之间日益扩大的贸易不平衡,减少对进口的依赖性。但在此之前,印度不可能抵制中国制造的产品,因为印度几乎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有中国制造的身影。

  “这并不是一个全国性的抵制活动,事实上,这也不可能在印度全国开展起来,印度有很多部门受益于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比如钢铁、电子产品等。所以这个活动影响不会太大。”Singh Ritesh Kumar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在孟买开办服装电商初创企业的卡斯利瓦尔,自两年前转向中国购买商品以来,他的销售额已增长两倍。他说,客户在中国寻找市场和商品时,几乎不用浪费任何时间。他一周内就能采购到涵盖珠宝、布料等可供3个月销售的商品。“在义乌等批发地,有销售所有耐用消费品的一站式专业市场。而在印度,我们将为此花费数周”。

  Singh Ritesh Kumar表示,“我个人确实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存在一些偏见,但我仍旧很喜欢使用中国产品。我和我的妻子都在使用中国生产的小米手机,很多印度人也跟我们一样青睐价格实惠的中国电子产品。”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