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新政’让我们遭遇灭顶之灾”

2016-10-26 08:04:29 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

在短短3个月之中,“滴滴们”刚刚经历了由死到生的兴奋,又紧接着体验了由生到死的绝望。而实际上,网约车自诞生之日起便伴随着掌声与争议。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1期

原标题为“一名汽车租赁公司老板自述:网约车‘新政’让我们遭遇灭顶之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陈惟杉 孙冰 宋杰 | 北京、上海报道

  举觞相庆的酒杯还未放下,一瓢凉水就浇了下来。

  先是7月28日,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其中首次明确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即网约车的合法地位。相比于2015年10月出台的“征求意见稿”,《暂行办法》包含了一系列对网约车发展较为宽松和利好的政策。按照这一标准,绝大多数正在运行的网约车都可以获得合法身份。

  但是,《暂行办法》也明确表示,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随后的10月8日,京沪广深四地同时发布了关于网约车经营服务的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下称“管理实施细则”),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四地中,特别是京沪两地的管理实施细则,对驾驶员户籍、车辆牌照、车辆排量与轴距等制定了诸多较为严苛的限制性条款。

  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出台的管理实施细则为例,其中要求网约车驾驶员需为本市户籍,车辆为本市号牌车辆,且5座三厢小客车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车辆轴距不小于2700毫米。上海发布的管理实施细则也对于驾驶员的户籍、车辆的轴距等方面做出规定。

  按照这些要求,绝大多数正在两地运行的网约车都将无法达标。

  在短短3个月之中,“滴滴们”刚刚经历了由死到生的兴奋,又紧接着体验了由生到死的绝望。而实际上,网约车自诞生之日起便伴随着掌声与争议。

  近几年,我们都目睹了这个新兴业态中一轮轮兼并与补贴大战,而被卷入其中的除了监管者、网约车平台,还有传统出租车公司、乘客,以及背后的投资人、汽车租赁公司。

  “互联网+出行”这个“想想都让人有点儿小激动”的市场,不仅事关投资者们的欲望与野心,网约车司机们的兴奋与压力,也蕴含着每一个人未来出行模式的简便与安全。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