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城连环杀人案”困扰韩国30年
2016-09-06 14:33:15 环球时报《杀人回忆》这部电影是根据30多年前韩国的“华城连环杀人案”改编的,这起案件被称为韩国历史上的“第一悬案”,至今未破。
图为根据“华城连环杀人案”改编的电影《杀人回忆》剧照。
环球时报9月6日电(金惠真)白银连环杀人案告破,它被称为中国版《杀人回忆》。《杀人回忆》这部电影是根据30多年前韩国的“华城连环杀人案”改编的,这起案件被称为韩国历史上的“第一悬案”,至今未破。今年9月正好是第一起华城杀人案发生30周年,这起曾令韩国人谈之色变的悬案也成为韩国科教类节目重点回忆和追踪分析的热门题材。9月4日,《中央日报》旗下综合电视频道JTBC的一档时事探索类节目便播出以“追踪华城连环杀人案30年”为主题的专题片,其大致内容为走访多名办案专家,针对当时的案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和推测。节目在最后特别强调,1986年警方曾推测嫌疑人很可能是17岁至24岁之间的年轻人,如果此人目前活着,应该是人到中年的男性,而且很可能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名再平凡不过的邻家大叔。
1986年9月至1991年4月,韩国京畿道华城郡台安邑半径2公里内接连发生10起专门针对女性下手的连环杀人案,而截至2006年4月2日,华城连环杀人案的嫌犯仍未被抓获。由于当时韩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针对“杀人罪”的公诉实效为15年,因此这起轰动韩国上下的“华城连环杀人案”,便永久成为悬而未决的刑事案件,而凶手究竟是谁,也成为了一个永久之谜。
当时韩国警方总结出“华城连环杀人案”的几大作案特点:被害者均为女性,且大多被先奸后杀;被害者年龄从十几岁至70多岁,跨幅度很大;大部分被害者均被勒死;凶手作案手法残忍;警方对案发现场或在被害者体内发现精液、发丝、烟头、桃子碎块等异物。刚开始时,警方对每起案件进行独立侦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杀人凶手没有落网,接下来不断发生的命案令警方的侦破工作陷入被动。警方随后判定,这10起杀人案并非同一案犯所为,即刚开始时的几起案件系一人所为,但后来发生的案件很可能是“模仿前几次杀人事件”的不同嫌犯所为。事实上,这10起杀人案中,唯一侦破的是第八起案件,警方在案发现场发现嫌犯毛发,经过比对之后,终将凶手捉拿归案,法院最后判其无期徒刑。经调查,该凶手是根据前几起发生的杀人案而实施的模仿犯罪,与其他9起命案并没有关联,且在第九起和第十起案发现场发现的嫌犯精液也并非属于同一人。韩国警方据此认为,后三起命案的凶手各有其人,且很可能是“模仿型杀人”。
据距离第四起事件发生半个月前遭到性暴力后逃出来的受害者提供的口供,凶手的年龄大约为20多岁,身高在165到170厘米之间,身材偏胖。警方对凶手的全部资料只有这些。国立科学调查研究所保留了当时在现场采收集的凶手的DNA。如果今后抓到嫌疑犯,就可以进行确认。韩国警方表示:“从残忍、紊乱的手法看,可能是犯罪时没有罪责感,反而享受杀人的‘精神病患者所为。”
令人沮丧的是,警方虽前后共出动180多万名警力来侦破此案,这起案件是有史以来警方动员人数最多的事件,且多达3000多名嫌疑人先后接受警方调查,但除了第8起命案外,其他9起杀人案的凶手至今仍逍遥法外。而且,作为第七、第九、第十起案件的嫌疑人接受警方调查的三人,事后又接连选择自杀,再加上整起案件的凶手迟迟未落网,这让居住在华城地区的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当时该地区流传一种说法称,“凶手专挑在雨天独自一人打着伞走路的女性作案”“凶手喜欢下手的对象是穿红衣服的女人”等。
由于事件具有社会轰动性和话题性,“华城连环杀人案”曾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韩国名导奉俊昊执导的电影《杀人的回忆》。这部2003年韩国票房第一的电影在韩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获评为当年年度最佳影片首位,狂扫韩国国内各大电影奖项。在影片结尾,饰演刑警的宋康昊久久凝视着镜头,其充满愤怒、挫折与悲愤的眼神给人留下很多回味。对于其用意,导演的解释是“我认为凶手会来影院看这部电影的,要让他知道有双眼睛始终在盯着他。”主演宋康昊也凭借这部电影第二次获得大钟奖最佳男主角奖。
除此之外,2014年和2016年先后在韩国TVN有线频道播出的电视剧《岬童夷》和《信号》,均改编或部分取材自“华城连环杀人案”。其中,《信号》以超高收视率和好口碑,成为历届最受观众好评的韩国刑侦剧,也再次引起韩国大众对“华城连环杀人案”的关注。
责编:郝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