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焦虑导致“安全困境” 俄与西方是否仍将问题缠身

2016-08-22 04:40:00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摘要:2016年5月12日,美国在罗马尼亚南部德韦塞卢空军基地部署的反导系统宣布正式启动,并随时准备与北约在欧洲的反导系统接轨。安东尼·科德斯曼:美国认为,俄罗斯不顾美国反对收留斯诺登、在乌克兰危机中公然占领克里米亚、借叙利亚危机强势重返中东,令人恐慌。

2016年5月12日,美国在罗马尼亚南部德韦塞卢空军基地部署的反导系统宣布正式启动,并随时准备与北约在欧洲的反导系统接轨。

新华社发

2015年10月24日,在立陶宛维尔纽斯,驻扎在立陶宛的美军部队向民众展示武器装备。

新华社发

2015年11月25日,示威民众在莫斯科的土耳其驻俄罗斯大使馆外游行,抗议土耳其击落俄罗斯空军一架执行对叙利亚境内极端组织实施军事打击的战机。

新华社发

美国主导的导弹防御系统已安在俄罗斯门口,北约东扩的步伐不止;俄罗斯也相应调整其军力部署,美俄战机、军舰频频出现“危险动作”;同时,俄欧在制裁与反制裁中继续角力。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俄与西方是否仍将问题缠身?

冯玉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

沈骥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列昂尼德·古谢夫(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

左凤荣(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哈桑·纳法(埃及开罗大学政治系教授)

安东尼·科德斯曼(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学者)

乔希·科恩(美国国际开发署前项目官员)

乔治·佐戈普鲁斯(法国尼斯欧洲研究所学者)

战略目标相左,西方对俄“遏制”色彩趋浓

冯玉军:自2008年以来,奥巴马政府对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波峰到浪谷的戏剧性转变,美对俄战略定位从“伙伴”转为“对手”甚至“威胁”,对俄政策也从“战略重启”转为“战略对冲”。目前,美对俄实施经济制裁并加强了在欧洲的军事部署,目标是通过军事同盟和强化前沿军事部署对俄进行威慑与防范,但与此同时,美并未放弃对俄融合政策。

导致美对俄政策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克里米亚危机以及乌克兰东部武装冲突使美国断定,俄罗斯试图突破并改变战后欧洲势力格局,这是美国所无法容忍、也是欧洲国家极度担心的。美国战略界不满普京总统的执政理念与风格,希望俄国内政治发生美国所期望的变化。

沈骥如:美国遏制俄罗斯的战略一直没有改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一路东扩,大大压缩了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2016年,美国启动了在罗马尼亚的反导系统,在波兰的反导系统明年也将建成投入使用。近两年来,美国海空军频繁出现在俄罗斯近海,对俄进行抵近侦查,俄罗斯则对美国军机进行“滚筒式”拦截,对美舰进行“模拟攻击”。这些事实表明,美国正在步步紧逼地“遏制”俄罗斯。

列昂尼德·古谢夫:目前,美国将许多兵力部署在波兰、波罗的海等东欧北约成员国,一方面,是应这些国家领导人的要求;另一方面,美国也有扩大在这一地区存在的战略意图。前者给了美国不断扩大军事存在的理由。

左凤荣:美国加紧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扩大北约在俄罗斯毗邻地区的军力。美俄在欧洲的这种“对峙”,很难分清哪一方是“矛”,哪一方是“盾”。奥巴马对俄政策的出发点是防止俄罗斯重新成为挑战其霸权的国家。奥巴马任内的美俄关系总体看是分歧大于合作,对抗色彩更浓。美国对俄政策“遏制”色彩明显的主要原因是西方不愿看到俄罗斯重新崛起。此外,美国的对俄“遏制”政策中也有意识形态的因素,普京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稳定的努力,被美国人看成是加强专制和倒退。

哈桑·纳法:奥巴马在首个任期之初,曾试图改善美俄关系,与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很短时间内便实现了互访。但这种“蜜月期”在普京担任总统之后便不复存在。一方面,美国不断对俄罗斯施压,压缩其战略空间,另一方面,普京的强人性格决定了他要把重振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作为重要目标。俄美两国的战略目标和利益发生了碰撞,这是双方关系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安东尼·科德斯曼:美国认为,俄罗斯不顾美国反对收留斯诺登、在乌克兰危机中公然占领克里米亚、借叙利亚危机强势重返中东,令人恐慌。俄罗斯则觉得美国持续推进北约东扩、不断挤压其战略生存空间。美俄之间政治关系趋冷,导致美国对俄罗斯“遏制”战略色彩越来越浓,并直接表现在美俄两国军事关系日趋紧张。美俄战机和军舰近期频频出现“危险动作”,这传递出一种非常严重的危险信号。

乔治·佐戈普鲁斯:2013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前,欧盟一直把俄罗斯视为“战略伙伴”,之后俄罗斯在欧盟眼里就成了“战略挑战”。在今年6月底举行的欧盟峰会上,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向峰会提交了一份欧盟全球战略报告,该报告就用“战略挑战”来描述现在的欧俄关系。该报告被认为是欧盟的外交指南。欧盟上一份这样的外交指南是2003年时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向欧盟峰会提交的,在那份报告里,欧盟把俄罗斯定位为“战略伙伴”。

“被动合作”未能成为稳定双方关系的基石

冯玉军:既合作又斗争是后冷战时期大国关系的典型表现。从现实来看,俄美在诸如乌克兰、伊朗、叙利亚问题上的互动是一种“被动的合作”。由于实力对比、国际战略、自身定位和相互认知都存在巨大落差,这些“合作”不可能成为稳定双方关系的战略基石。俄美关系犹如一辆行进在泥泞道路上的老爷车,免不了颠簸起伏、发动机熄火甚至迷失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双方的矛盾会演变成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因为这是双方都无法承受因而需要竭力避免的。

沈骥如:美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是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全球霸权地位。俄罗斯的国家战略目标是恢复受尊敬的世界大国地位,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尽管两国在应对不少国际安全挑战问题上有共识、有合作,但两国关系仍然充满了曲折和起伏,并不稳定。两国的政治对抗因偶然事件、技术故障或未经解释的行为而发生擦枪走火、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两国爆发全面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谁都无法承受。

列昂尼德·古谢夫:美俄在叙利亚、阿富汗等问题上多有合作,但这些对话互动还远不能成为友好、稳定关系的基础。我相信,俄美间的政治冲突不会转化为军事冲突,因为这对两国来说都没有益处。军事冲突一旦爆发,将给区域以及全球带来巨大冲击,因此俄美双方会尽量试图协调,过去已经有不少克制的案例。在区域安全方面,美国与俄罗斯能够达成类似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妥协。

左凤荣:美俄作为两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在国际上有不少合作,特别是在维护欧洲地区和平稳定上。美俄两国不会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因为一旦军事冲突扩大,对旗鼓相当的两个大国来说,无异于自杀。即使发生偶然的碰撞,也会局限于一时一地,不会扩大成全面的军事冲突。

哈桑·纳法:美俄之间在乌克兰、叙利亚、伊朗核问题等方面的磋商确实表明了两国的合作意愿,而且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真正弥合双方的分歧。在具体的国际问题上,俄美两国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对方的妥协才能实现合作。从战略层面来看,双方的对抗难以得到缓和,当美国主导的导弹防御系统安在俄罗斯门口,俄罗斯又不断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倾向,深陷“安全困境”的两个大国很难通过具体问题的合作实现稳固关系的效果。

乔希·科恩:北约东扩的步伐不会停止,所以尽管俄罗斯有意缓解与北约的紧张关系,但绝不会放松强化军事实力。美俄双方虽有合作的意愿,但双方在政治、安全、经济和国际事务等方面存在诸多战略矛盾,注定将继续在对抗中求妥协,在摩擦中打交道。当前,美国虽然继续制裁俄罗斯,但也应该寻求与俄罗斯的合作。俄欧间的地理位置相近,历史文化渊源深厚,经济关联度高,能源需求迫切,因此俄改善对欧关系比改善对美关系更实际。俄欧之间更可能搁置政治上的分歧,从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修复关系。

乔治·佐戈普鲁斯:乌克兰危机后,相互制裁成了俄欧关系的关键词。经济制裁能达到预期效果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经常带头实施制裁。从1996年到2001年,美国单独向其他国家实施了85项新制裁,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抱怨说,美国已经制裁了全球半数人口。大多数专家认为,制裁是没有用的。此次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也是由美国挑起的,欧盟跟进。到目前为止,欧盟不仅看不到俄罗斯因受制裁而有所改变的迹象,反倒是自己因为俄罗斯的反制措施而伤痕累累。

利益与观念之争交织,双方重建信任不易

冯玉军: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既是利益之争,也是观念之争的结果。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盛行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人道主义干预论”等,都是俄罗斯难以接受的。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观念落差是双方传统战略文化、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等因素导致的结果,短期之内难有大的改观,这导致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未来仍将问题缠身。

沈骥如:这个“价值观断层”不但存在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与西方国家之间。“价值观断层”不消除,世界就不会太平。今后要在所有国家间对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和主导力量、未来世界的秩序、重要国际组织改革等问题形成共识,需要摒弃冷战价值观、霸权价值观、文明冲突价值观,建立一种所有国家都能接受的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实现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建设和谐世界指出了正确途径。

左凤荣:俄罗斯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多极世界,美国在衰落,俄罗斯是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俄罗斯要参与国际社会议事日程的制定,这与美国的利益冲突显然是明显的。普京要恢复俄罗斯的世界强国地位,并不愿做美国的追随者,这是俄罗斯与西方精英产生“价值观断层”的根本。

俄美的紧张关系自然影响到地区安全形势,欧盟的军费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首次大幅度增加。北约重启了东扩进程,黑山将加入北约,成为其第二十九个成员。北约加强了在东欧的反导系统建设,加强了在波罗的海三国的军事力量。俄罗斯也相应地加强了自己在西部方向的军事力量,加强了在北极和黑海的军事力量。这种加强军力的倾向,显然有悖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不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列昂尼德·古谢夫:在一部分俄罗斯精英与西方精英之间确实存在价值观认同断层,在世界发展方向、未来全球秩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意见。当前的俄罗斯领导人推崇世界多极化,并且支持一切与多极化相关的价值观。因为俄罗斯精英认为,如果完全遵从西方的价值观会让俄罗斯失去独立性,处处受制于人。

哈桑·纳法:俄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当前阶段看,俄美之间既有对抗也存在一定的合作,这样的关系对于中东和东欧安全形势会有更大的影响。俄美的分歧加剧了中东地区问题解决的难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双方在打击“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扩张上有着共同利益,双方有限的合作对于弥合分歧、缓和矛盾会起到一定效果,也有助于维护地区稳定。

安东尼·科德斯曼: 俄美政治精英之间存在“价值观断层”,并不意味着俄美社会之间存在同样深的基本价值观断层。解决美俄之间的问题没有捷径可言,也并非一日之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甚至是多边机制,增加两国间的民间交流,方能重建双方的信任,从而使美俄关系朝趋暖的方向转变。

制裁效果不彰,经贸关系或将推动俄欧转圜

冯玉军:乌克兰危机是一种复杂型危机,其中既有乌克兰国内的政治斗争因素,也掺杂着大国的地缘政治博弈。克里米亚“入俄”使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担忧迅速上升,双方的安全关系急剧恶化,经济、能源甚至人文联系也在弱化,俄欧建立“四大统一空间”和“现代化伙伴关系”的梦想化为泡影,俄欧关系短期内难以实现实质性好转。

沈骥如:俄美关系紧张既是一种正常状态,又是一种不正常状态。说它是正常状态,是因为两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有着本质不同,特别是美国要“遏制”、削弱俄罗斯,必然遭到俄罗斯的反制。因此,两国关系的起伏、磕碰和紧张就是一种正常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是一种不正常状态,因为这不符合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欧盟国家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其结果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对俄罗斯的制裁以及俄罗斯的反制裁使欧盟失去了200万个就业机会和1000亿欧元的产值。因此,许多欧盟成员国的政界、经济界人士和社会舆论反对在今年6月的欧盟峰会上自动延长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与欧盟的贸易投资关系恢复到制裁前的水平是可以预期的。

左凤荣:俄罗斯与欧盟关系改善只是早晚的问题。首先,西方发起的经济制裁和俄罗斯的反制裁,对俄欧双方都是不利的,欧盟比俄罗斯更希望早日结束制裁,加强双方的经贸往来。第二,俄欧地缘相近,双方关系的恶化并不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第三,欧盟本身也面临许多问题,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在加强,欧盟需要与俄罗斯加强合作以应对这些威胁。

乔治·佐戈普鲁斯:欧盟很多成员国的领导人也清楚地看到经济制裁的实际效用,今年以来纷纷呼吁尽快结束对俄罗斯的制裁。鉴于目前的情势,经济制裁估计不会很快终结,但也不再是欧盟对俄战略选择的全部,欧盟已经开始试图通过接触来缓和与俄罗斯的对立关系。相比之下,俄罗斯方面改善与欧盟关系的愿望更为迫切一些。今年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了希腊,此行除了加强俄希双边合作外,就是希望借助希腊改善与欧盟关系并寻求解除欧盟对俄制裁。6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参加在圣彼得堡举办的国际经济论坛,这是两年来欧盟最高级别领导人首次访问俄罗斯。尽管这两次访问都没有解除相互制裁,但至少在实施制裁的同时双方也在努力探寻制裁的退出条件。

哈桑·纳法:乌克兰危机凸显了俄罗斯与欧洲在地缘政治与传统安全上的焦虑在加深。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是其西部重要的安全屏障,在俄美持续对抗和俄欧矛盾凸显之际,乌克兰不断向西靠拢是俄罗斯重大的战略损失。对西方来说,乌克兰的战略地位也非常重要,是遏制俄罗斯的重要据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导火线的乌克兰危机使得两方的政治与军事互信基本破产,同时也为欧洲目前和未来的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短期看,俄罗斯与欧洲关系恐怕会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难以实现真正转圜,未来的关系仍会处于调整阶段。

(本报记者宋豪新、曲颂、任彦、王云松、高石采访整理)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