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难民代表团:他们的梦想,有人在乎
2016-08-16 14:10:22 民生周刊如何更好地确保他们的生存、发展权利,最大程度消弭那些让我们产生隔阂、分崩离析的力量,或许是奥运精神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没有国旗、没有国歌,只有10个人;不代表任何国家,却代表全球2000多万难民。当奥运历史上首支难民代表团,走进巴西马卡拉纳体育场时,全场起立欢呼,掌声经久不息。
“当你被迫离开家乡时,生活就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从纷飞的战火中逃离、为避战乱躲进森林8天、逃难时船在地中海里差点出事淹没……在抵达里约前,这10位运动员曾有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并没有被国际大家庭所抛弃。早在2014年,国际奥委会就有在下届奥运会上推出难民代表队的设想。经过1年的投票,确定了难民有参加奥运的资格,并为项目设立了200万美元的专项资金,给予难民运动员应有的平等与尊重。
联合国难民署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球有653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超过英国、法国或意大利的人口数。这意味着,每113人中就有1人“无家可归”。“他们的梦想还有人在乎。”体育无国界,竞技不分种族、肤色,能以难民身份参与国际体育比赛,传递的不仅是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正能量,更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永葆希望、期待重返家园的强大信念。不管最后能否赢得奖牌,他们的表现一定不会令人失望。
刚果(金)选手波普勒·米森加说:“体育改变了我的生活,体育代表着希望,消弭我们心头的悲伤。”对于许多难民而言,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避难”。正因此,早在奥运会之前,运动就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它的意义又不只在于“遗忘”。从运动中收获信心,唤醒对生活的热情,享受坚持梦想的快乐,正是他们保持身体与心灵活力的最有效办法。
“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8年前北京奥运会期间,俄罗斯、格鲁吉亚局势紧张,但两国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深情拥抱,主动将冲突化为友谊,令无数观众感动。“体育运动高于政治,运动员不应受政治和战争干扰”,这与其说是自我要求,不如说是向世界发出了止戈为武的呼吁。从难民运动员的加入,到156个国家的上万名国际志愿者远赴巴西,奥运会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正日益成为拉近不同国家、地区人民心灵距离的重要纽带。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认为,今天的世界,“比以往更需要和平、团结为代表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无论是1992年,波黑交战双方因为巴塞罗那奥运会而暂时停火;还是1994年,战况惨烈的巴尔干地区,因为挪威冬奥会停战一天,奥运会一直传承着古希腊以来的“神圣休战”原则。也没有什么大型体育赛事,比奥运会更能安放人们对和平的美好向往。即便它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战争,但各国如果能以此为契机,多反思战争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给亿万人民的平静生活造成的不可逆影响,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促进和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难民的身份不是一辈子的”,几位难民运动员一直反复强调这句话。让更多难民走出难民营,走进“一个新世界”,需要的显然不只是五环的庇护。如何更好地确保他们的生存、发展权利,最大程度消弭那些让我们产生隔阂、分崩离析的力量,或许是奥运精神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首发)
(原标题:奥运首支难民代表团:他们的梦想,有人在乎)
责编: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