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真的给中下游防洪帮倒忙了吗?

2016-07-26 09:30:54 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

很多以声讨三峡等水电水利工程为目标的文章在网络上泛滥,吸引了无数眼球。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个用常识就可以判断的大道理似乎不仅没有让大家更清醒,反而更模糊起来。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9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亦楠

  当1998年那场刻骨铭心的特大洪灾已过去整整18年之后,今年的洪涝灾害再次以南方多省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严重受损的方式警示我们:我国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着较大差距。

  不能把社会公众对洪灾的关注

  和反思导入歧途

  洪水是天灾,但并非人类无法抗拒的天灾。反思此次灾情严重的原因并积极寻找应对之策,正吸引着全国上下、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网络上也不断出现来自各个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比如“房地产开发侵占了湖泊湿地”“森林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堤防巩固投入严重不足”“城市排水管道标准落后”等等。本来讨论的核心一直围绕着“泛滥成灾的暴雨洪水为何无处存放,该如何提高洪水吸纳能力”,然而反水电水利的势力却趁此洪灾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之际,试图再次把社会大众的理性反思引向歧途、引向与根治洪灾完全背道而驰的方向。比如,网络上盛传“三峡水库在给长江中下游防汛帮倒忙”“大江大河已被水利工程的水泥捆住了手脚,人类自然会遭到报复”,进而又延伸至“三峡工程就不该上马、迟早要炸掉、早拆比晚拆好”“要跳出落伍的思维,应拆掉堤坝、还地于河,与自然握手言和”,甚至还有“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把我国所有防洪堤、所有大坝全部都炸掉,洪水淹掉的国土面积也就占全国0.8%~6.2%”等等,很多以声讨三峡等水电水利工程为目标的观点和文章随着大洪水在网络上的泛滥,吸引了无数眼球,甚至得到一些高知阶层的响应和共鸣。

  在这样的网络氛围下,一个用常识就可以判断的大道理似乎不仅没有让大家更清醒,反而更模糊起来,这就是:“假如没有三峡等水库大坝拦蓄所在河流上游的洪水,那么今天暴雨内涝成灾的武汉等地的抗洪压力又该是什么样呢?”“在这些人口最稠密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拆掉所有堤坝,让自然自我调节,岂不是让数千万百姓一瞬之间命丧洪水猛兽吗?洪水固然会短则几天、长则数周慢慢消退,但被吞噬的生命还能复苏吗?”

  欧美发达国家到底是怎样治理江河水患、提高抵御洪旱灾害能力的,笔者已在《妖魔化水电要不得——“建设生态文明”须先走出“生态愚昧”的认识误区》(载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7期)一文做了介绍。与网络上盛传的“生态治江”“解放被束缚的‘自然的大脚’”恰恰相反,在天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矛盾远不如我国严重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无一不是依靠大力发展、不断巩固水利水电工程来根治洪灾的。当前我国南方的洪涝灾害恰恰说明我们的水利水电工程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三峡水库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只能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无法包揽整个长江流域。

  鉴于目前社会上对“三峡工程与中下游洪涝灾害的关系”非常关切,其中也不乏各种各样的调侃和疑问,因此有必要把三峡工程的防洪设计是怎么考虑的、三峡大坝建成后在防洪方面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今年三峡大坝有没有给中下游城市帮倒忙、为何在下游已经内涝成灾时还要泄洪等关键问题,给社会大众解释清楚。

  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

  确保荆江大堤的防洪安全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1998年百万官兵以血肉之躯在荆江大堤上严防死守的情景至今令国人难忘。荆江是长江从湖北枝城到湖南岳阳城陵矶的河段,全长360公里,因地势平坦洪水宣泄不畅,上游洪水又常与湘水、资水、沅水、澧水及清江、沮漳河相遇,荆江洪水位常常高出堤内10多米。明清史料记载,荆江大堤溃口平均10年一次。荆江大堤一旦决口,对江汉平原1500万人和2300万亩耕地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目前武汉等地的严重内涝相比,正如网上一个形象比喻“是灭顶之灾和打湿脚的区别”。自古以来,荆江大堤的防洪就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长江上游2/3是山区,中下游则以平原为主。三峡正是长江上游来水进入中下游平原河道的“咽喉”所在,三峡大坝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正好使长江上游得以形成600多公里长的狭长河道型水库,充分吸纳长江上游洪水,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p75

  三峡工程对不同严重程度洪水的

  防洪设计标准

  三峡工程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对“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万年一遇”的洪水的防洪设计参数如下:

  ● 确保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遇到“百年一遇”(洪峰流量超过83700立方米/秒)洪水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可控制湖北枝城流量不超过56700立方米/秒(这是沙市或荆江大堤安全通过的流量)、沙市水位不超过44.5米,可不启用荆江分洪区或其他分蓄洪区。此时,三峡水库的最高蓄水位仅为166.7米,滞蓄洪水量为143.3亿立方米,尚有一定备用防洪库容。

  ● 如果遇到“百年一遇”以上的洪水,三峡水库的泄洪要始终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5米。

  ● 如果遇到“千年一遇”(洪峰流量超过98800立方米/秒)的洪水,三峡工程与荆江等多个分蓄洪区联合,可保障荆江大堤安全。如果遇到1870年那样的大洪水(洪峰流量超过105000立方米/秒),通过上述联合调度,可避免江汉平原发生毁灭性灾害。

  ● 如果遇到“万年一遇加10%”校核大洪水(洪峰流量超过124300立方米/秒),三峡大坝的坝体能“固若金汤”、确保安全(注意:这里与前面不同,指的是大坝本身的安全)。但这样的大洪水,在三峡历史上的大洪水调查中,从未发生过。

  所以,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并非网上调侃“从原来宣传的‘万年一遇’不断下跌到‘千年一遇’‘百年一遇’”,而是针对历史上不同严重程度洪水发生时的抵御能力设计。

  三峡工程建成后在防洪方面

  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

  1998年特大洪灾的最大洪峰流量是63200立方米/秒。自2008年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水库已36次进行防洪调度、成功拦洪错峰,多次经受了比1998年更大规模洪水的考验。表1为三峡水库2008—2015年汛期防洪的调度统计(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三峡水库在每年6月10日—9月30日的汛期期间,由国家防总和长江防总指挥调度,也就是三峡集团本身无权决定何时蓄洪、何时泄洪、以多大流量下泄),从中可见,2010年和2012年最大洪峰流量均显著超过了1998年,但正因为有了三峡水库,得以把洪峰从70000多立方米/秒一下子削减到40000多立方米/秒,确保了长江中下游一片安澜,与1998年是天壤之别。

  2010和2012年比1998年更波涛汹涌的特大洪水被三峡水库波澜不惊地拦下,而2013—2015年的汛情又没有以前严重,难怪这次三峡水库下游省份遭遇洪灾后,有人说“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到洪水的威胁,都有些淡忘了”。的确,如果没有三峡工程,2010年、2012年又会是什么情景,不堪设想。

p76

  三峡大坝到底有没有给

  今年长江下游城市防洪帮倒忙?

  如果没有三峡大坝拦蓄长江上游洪水,今日武汉等地的抗洪压力会更大。6月30日起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迅速上涨。7月1日14时,三峡水库迎来2016年汛期“长江1号”洪峰——首个达到50000立方米/秒的洪峰。根据长江防总的统筹安排,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后,以31000立方米/秒的流量匀速下泄,最大削峰量19000立方米/秒,近四成的洪水流量被削减。试想,如果长江上游的洪峰与中下游强降雨形成的洪水叠加在一起,今天的武汉等地又会是什么压力。

  那么,三峡水库为什么在下游城市已经洪涝成灾的情况下还要泄洪呢?因为,今年的汛期还远未结束,三峡水库必须腾出一定库容,随时准备迎接来自长江上游的、灾害后果也最严重的大洪水,确保其不要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灭顶之灾”。

  考察历史上5个大洪水年一次洪峰的7天洪水总量(详见表2),均超过了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而且这样的洪峰在当年汛期都不止一次出现,比如1954年出现3次,1998年竟高达8次。

  因此,当洪峰到来时,三峡水库绝不能采用一次性就蓄水到175米的防洪调度方式,而只能把超过水库下游安全泄量的洪水拦蓄在水库里,才能保证中下游防洪安全。比如,一旦遇到类似1998年8月7日—13日63200立方米/秒的洪峰,通过三峡水库将其削减到43200立方米/秒,7天只需拦蓄洪水121亿立方米、下泄229.4亿立方米,就完全可以保证水库下游的防洪安全。在此情况下,三峡水库尚有100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加上继续下泄43200立方米/秒所腾出的库容,即使第二次洪峰紧接着到来,三峡水库也能从容应对,保证水库中下游安然无恙。

  为何中国、印度、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的洪旱灾害总是特别频繁、特别严重,而发达国家却 “风调雨顺”,根本原因就在于水电水利建设的滞后。在我国蓄水能力还远远不足,而长江中下游的稠密人口又无法彻底搬迁给洪水让路的国情下,若国内再掀起新一轮对水电大坝、防洪大堤的声讨,进而用“拆掉所有堤坝”来“治理江河水患”的话,无异于是把整个国家和民族引向更深重的灾难之中。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