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武汉灾民在及腰深的水中淡定买菜

2016-07-07 09:09:44 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这几天,武汉全城看海。这不禁让人想起1931年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洪水,武汉也是重灾区。洪水下,生活还在继续,中国人用超乎寻常的韧性捱过所有的灾难,重整山河。

  原标题:85年前,坚韧的武汉灾民曾在水深及腰的街上淡定买菜

这几天长江洪水刷了屏,武汉全城看海。这不禁让人想起1931年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洪水,武汉也是重灾区。当时南京政府发表声明,全国16个省内8000万人受灾,灾难中的生活被纪录了下来。洪水下,生活还在继续,中国人用超乎寻常的韧性捱过所有的灾难,重整山河。

  扬子江汉口段的水位达到了高于江边水平面53.5英寸:从汉口的汇丰银行顶上俯瞰江边马路,远处是海关大楼

  中国经历刷新纪录的大洪水:汉口呈现“威尼斯”街景

  由于异乎寻常的大暴雨,加上每年一度的雪山融化,中国最近遭受了有史以来受灾面积最大、淹死人数最多、财产损失最严重、饥荒和传染病威胁最大的一次洪水灾害,堪称是民族大灾难。据报道,仅在湖北省就有四百万间房屋被毁,汉口城区有八千人被淹死。根据最新的估计,因这次洪灾而变得无家可归的总人数高达五千万人,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救济水灾委员会。

  1931年8月14日,有报道说在武汉三镇(汉口、汉阳、武昌)已经有七十万难民;而漫入汉口城的扬子江水位比历史上的最高纪录还要高出10英寸。一条更晚的报道(8月21日)说,早先关于汉口洪水会退去的希望落了空,扬子江的水位又回到了先前高于江边水平面53.5英寸的最高纪录。据说政府正在考虑要疏散人口的问题,并且派了几条轮船专门疏散人口和运送难民。8月23日,有报道说汉口的扬子江水位有所回落。人们希望洪峰已经过去,但是随着气温的上升,难民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糟糕,生活环境更加煎熬。一位《泰晤士报》记者写道:

  假如食品和安全的庇护所不能大批提供的话,还将会有大量的人员死亡。

  扬子江江水淹没汉口街道3—8英尺之后的情景:在纽约国立汇丰银行门口有一艘舢板、一条独木舟,还有一块漂浮着的、上面站着四个人的木板

  已经淹死了数百万湖南人的洪水汉口的街道被洪水所淹

  由于扬子江决堤,中国最近遭受了一次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洪灾。正如本报8月29日那一期上刊登的照片所显示的那样,汉口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当时有报道说,光是在湖北省就有四百万座房屋被毁,仅在汉口城内就有8000人被淹死。后来的报道宣称,汉口的状况非常糟糕,主要是安葬尸体和安置难民这两件事非常困难。所有的街道运输都不得不用舢板和其他船只来代替。

  在被淹的汉口指挥交通:一个中国警察在一个中国士兵的帮助下,站在一个被固定的木箱上执勤

  一位赤脚的警察坐在一个干燥的信箱筒上:汉口法租界的洪水

  黄包车仍然在接活,洪水期间汉口的交通

  然而幸运的是,洪水的水位已经开始下降。塞西尔子爵9月8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联盟代表大会上发言说,根据可靠消息,有数百万人死于中国的洪灾。有些权威机构将这一数字定在一千万。

  水深及腰的市场交易:殃及八千万人的洪峰时期的汉口生活

  水深及腰的市场交易

  洪水泛滥地区之广是由于扬子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的决堤。在扬子江上有一块巨大的水面,从沙溪(离扬子江出海口大约有800英里)一直到汉口,大约有150英里长,20英里宽。还有一块水面是从汉口到下游的九江。

  在逆境中仍安然自若:一个运送食品的苦力站在淹到脖子的深水区里

  成千上万的难民们涌入了城市,包括汉口,他们在那儿的生活状况很快就变得令人难以忍受,由于决堤的洪水淹掉了最初的难民营,难民们不得不住到了列车铁轨的路基上。

  难民们在铁路的路基上安家

  汉口附近江堤岸上一个典型的难民窝棚区

  洪水淹没了沿江的马路,大部分的城区都进了好几英尺深的水。街上的交通运输使用了舢板,但是在当地的市场里,人们站在及腰的深水里进行交易,那些运送食品的苦力有时候还需要蹚过深及脖子的积水。到了9月4日,汉口的洪水已经退了三英尺,但它仍然是自1870年以来创纪录的一个高水位。

  中国的水灾殃及八千万人的巨大洪水

  中国的洪灾被证明要比原先预想的更加糟糕。一位目击者最近在《泰晤士报》撰写文章指出:

  等到洪灾结束的时候,被洪水淹死的人数将会超过一百万。更多的人还将死于饥饿和疾病。

  汉口跑马场的看台被用作难民的庇护所:在一个洪水造成巨大破坏的城市里展开救灾工作

  在那之前,南京方面发表的官方声明宣称,全国的“洪灾受害者”达到了八千万人。

  汉口宣布从晚上十点到凌晨五点实行宵禁,但是每天晚上仍然发生许多抢劫案件。在湖北省,洪灾造成的损失因有关当局没有维护好堤岸而雪上加霜,尽管政府为此向民众追加了高额的赋税。由于中外商人们提出了抗议,指责有关当局挪用了相关款项,有两位高管还因此被命令向公众解释经费的使用情况。

  本文摘自《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沈弘编译,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2016年4月,出版社授权转载,有删节。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