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会满掌舵"宇宙第一大行":还会变大吗
2016-06-14 08:35:26 中国经济周刊整个5月,“接替姜建清出任工行董事长”的传闻都伴随着易会满,直到31日晚工行发布公告,传闻才尘埃落定。和3年前担任行长一样,易会满担任董事长也是“内部提升”的结果。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徐豪 | 北京报道
刚刚走马上任的中国工商银行(下称“工行”,601398.SH)董事长易会满最近很忙,6月6日和7日,他分别到重庆和四川,拜会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和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
整个5月,“接替姜建清出任工行董事长”的传闻都伴随着易会满,直到5月31日晚工行发布公告,传闻才尘埃落定。在2013年5月,易会满也曾遭遇过类似的传闻:接替杨凯生出任工行行长。
易会满1964年出生,1985年加入工行,先后在支行、分行和总行等多个层级的岗位上工作,经历了工行从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同历史阶段。和3年前担任行长一样,易会满担任工行董事长也是“内部提升”的结果。
工行作为资产规模已达22万亿元的“宇宙第一大行”,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银行利润增速不断下降,加上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转型已迫在眉睫。这对易会满来说,无疑是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行长变董事长,业内罕见
易会满与姜建清的经历颇为相似。姜建清1984年加入工行,易会满是1985年;二人均历任分行副行长、行长,总行副行长、行长。不同的是,姜建清在2005年,即工行改制上市之后,任工行董事长,未担任过副董事长一职。2005年10月易会满成为工行高级管理层成员,2008年5月升为副行长,在任副行长期间,分管公司业务部、结算和电子银行等。
有媒体曾称姜建清、杨凯生搭档被视为银行业高管团队的“梦幻组合”,两人经历了工行股改、上市和跃升为全球最赚钱银行的全过程。实际上担任过两届行长的姜建清与易会满的合作同样被业内称赞,业界评价易会满称,“敢于创新、业务能力强”。易会满曾兼任工行马来西亚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也被看作是他国际化业务能力的体现。易会满也多次在公开场合或采访时谈及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转型问题。
国有大行中,由行长直接接任董事长职位的做法几乎没有先例,“国有大行董事长的人选一般由央行或者其他副部级单位一把手来接任,易会满的能力可见一斑。”一名央行官员曾这样评价。
2013年5月,易会满接替杨凯生成为工行行长时,一位银行监管层资深人士评价说,易会满改革创新意识强,基层、分行、总行都熟悉,他在信贷、风险、财务、会计、科技、电子银行、管理信息等领域进行了一些创新改革,颇受器重。而且他从基层做起,多年在江浙地区工作,主管的又都是竞争最激烈的前台营销部门,对商业银行竞争体会更深。
2016年1月底,工行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展,《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时任行长的易会满带领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在展出的150余幅作品前一一走过,不时还点评几句。记者注意到,杨凯生当日也出席了该活动,两位行长一前一后地出现在现场。
易会满与大学生交流成长经历时曾说:“在这个大的变革年代,我参与了,也努力了。经历不同岗位为我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他透露成功的“秘诀”有三:有梦想、够聪明、情商高。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基层工作或许很枯燥,条件也很艰苦,但只要摆正心态,以良好的态度去工作,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宇宙第一大”还会变大吗?
近期,易会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及“优先发展的战略和任务”。他表示,这几年工行结合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发展大零售、大资管、大投行和信息化银行,这几个大的战略是持之以恒的。结合当前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他比较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如何更好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我们有5亿零售客户,我们注意到客户群体的变化,目前80后、9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体,他们从小接触互联网,很少会再去物理网点办理业务,如果我们还守着传统经营模式,未来就会失去很大一部分客户。”二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应对全球经济走势和中国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其核心是提高大数据和信息化在我们风险管控当中的应用。传统的风险管控措施已经不适应当前外部环境的变化”。三是完善工行的管理架构和体制。四是进一步增加盈利单元。“银行原先以产品为中心,现在要进行变革,不然很难去满足公司客户综合的金融服务需求。如何加强服务创新和整合,是我们增加盈利单元的基础,也是未来工商银行提升公司金融服务能力的方向。”
“宇宙第一大行”会更大吗?易会满说:“工行总资产已经是全球最大,今后是否还要做得更大,是否有边界,值得认真思考。如果大到没有能力管理资本需求带来的压力,那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风险。但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西方的银行有根本差异,因为在负债端我们的理财业务对存款的替代速度非常快,如果政策没有大的变化,资产总量还会增加。”
“后姜建清时代”的掌舵者
易会满曾说,“大型银行的从业者每天都是如履薄冰。如何管好资产,管好这一家银行,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保持我们良好的形象,一直是我们的目标。”
2015年,工行净利润2777.20亿元,营业收入6976.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5%、5.9%;营业收入1938.89亿元,净利润7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2%、0.60%,大幅低于几年前净利润动辄30%的增速。同时,工行不良贷款率为1.5%,较上年末上升0.37个百分点。
“我们会更加重视存量和增量的结合,更加重视存量的盘活。所以总资产增加的速度会放慢。在总资产里,信贷资产的占比会得到控制。在制定战略时,我们更关注增量问题和结构问题。但是总量的背后又有客户问题,所以要把握总量、结构、效率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弹好钢琴。”易会满说。
中国银行业告别了高速增长的黄金10年,中国银行业业绩增速放缓成为不争的事实。分析人士称,在“后姜建清时代”,工行面临诸多挑战:业绩增长缓慢,不良贷款率上升;“e-ICBC”战略转型尚未成功以及后续的人事调整和可能面临的人才流失。
“因为经济周期调整,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有风险对银行来说是正常的;工行有能力消化风险;这种风险状况不应该过度影响对银行的经营预期。这些是我们工商银行内部分析以后得出的基本结论。当然未来几年会比较困难,也会有些挑战,因为这由经济周期决定。”易会满似乎信心颇足。
“易会满深耕工行多年,深入了解工行的各项业务,工行在‘后姜建清时代’会保持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评论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3期,原标题:易会满掌舵工行,“宇宙第一大行”还会变大吗)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