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有的领导怕丢面子,不愿听群众逆耳之言
2016-03-03 08:00:38 人民网为什么有的单位和领导,座谈会、听证会开了不少,批评的意见、质疑的声音听了不少,可真正干起来,还是“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
毛泽东同志一生坚持“有事多和群众商量”,始终和普通群众心意相通。1941年春节的前一天,他早早地来到枣园乡政府,一是给乡亲们拜年,二是征求乡亲们对工作的意见和看法。他诚恳地说:“如果听不到你们的心里话,得不到你们的批评帮助,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不了解你们的希望和要求,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我们的决策就会出现偏差和失误。”
商量出共识,商量出团结,商量出感情。商量的过程,就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是一个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也是一个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不沟通就可能不畅通,不知情就难免不领情。当今中国,利益更加多元,观念更加多样,思想更加多变,群众的民主诉求更加强烈。我不问你不说,就是距离;我问了你不说,就有隔阂。有些事初衷上是好的,最终却“剃头担子一头热”;有些事程序上是全的,最终却“沙滩流水不到头”;有些事理论上是对的,最终却“知音少,弦断无人听”。如果能够尊重民意、善待民意,有事早商量、多商量,就不难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就会提高自己有事不慌的实力、遇事不怕的定力、做事不乱的能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商量,可以广纳群言,广集众智,以民意的广度提高决策的准度。一个人的智慧往往是有限的,而群众的智慧则“不竭如江河”。彭真同志生前常说,决定问题,要“八面树敌”,就是注意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充分研究各种不同意见是否有道理,有哪些好的、有益的东西,这样做出的决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无论是最高议事殿堂里的参政议政,还是基层议事会、圆桌问政会里的讨论争论,都是通过协商民主寻求最大的共识度、最大的凝聚力,尽可能地减少盲目决策、随意决策和错误决策。然而,有的领导怕掉架子,不愿和群众坐一条板凳;有的怕丢面子,不愿听群众的逆耳之言;还有的怕出乱子,不愿让群众知道太多的信息。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商量是一种姿态,不是“替民作主”而是“让民作主”;商量是一种心态,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相待;商量是一种常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常为常新。
有事商量着办,基础在商量,关键在办事。为什么有的单位和领导,座谈会、听证会开了不少,批评的意见、质疑的声音听了不少,可真正干起来,还是“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从“办成事”的角度积极协商,这样的“商量”只会“凉”了群众的心。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肩负着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神圣使命,正齐心协力把“有事商量着办”付诸行动。我们希望,每一件议案、提案都能掷地有声,每一份诉求、关怀都能回声嘹亮。(郝长清)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