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后与情人的关系:性不是问题,愚蠢才是
2015-12-17 10:30:33 国家人文历史武则天政治眼光还不错, 但要说到找情人的眼光, 却是糟糕透顶。
武则天的花美男
最出名的当然还是武则天。也许有人会争辩说武则天是皇帝,情形应当别论,但是她在当太后时,已经公然找情人了。武则天的政治眼光还不错,但要论到找情人的眼光,真是糟糕透顶。不知道为什么,她喜欢的基本都是些下三烂,好像越是人渣,对她就越有性吸引力,而且她还总忍不住要把权力交给这些人渣。就像她最早宠爱的情人薛怀义,完全就是个市井无赖。但武则天偏要重用他,最后还差点要任命他做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统帅18位将军,还要派宰相做他的行军司马。无奈薛怀义做事太过癫狂,甚至因为吃醋,一把火烧了明堂。武则天断然将他处死,才结束了一段狼藉不堪的情史。
电视剧 《武媚娘》 剧照, 武则天 (范冰冰饰) 政治眼光还不错, 但要说到找情人的眼光, 却是糟糕透顶
在薛怀义之后,武则天的感情生活更加活跃,甚至在朝廷里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上舍奉御柳模说自己的儿子皮肤白皙,面貌英俊,足堪御用;左监门卫长史侯祥云更夸说自己“阳道壮伟”,想要来个毛遂自荐。后来的道学家多因此谴责武则天淫乱,倒是清代的赵翼说了几句公道话:“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主,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当时人对武则天的性生活怎么看呢?好像也没觉得怎么不妥。大臣的谏言也都是劝武则天要适度,“乐不可极”,差不多就行了,跟劝男皇帝的口吻差不太多。武则天的私生活本来不是大问题,可最后却演变成了大问题,直接导致了武周政权的崩塌。
她原来还是有一份政治上的警惕,而且目光也足够敏锐,心肠也足够刚硬。就像史书所说“当其忍断,虽甚爱,不少隐也”,薛怀义一旦触犯底线,她说杀就杀毫不留情,可她到了垂暮之年后,情形就有了变化。她找到了新的情人张昌宗和张易之。当然,这两个人照例是她从人渣堆里挑出来的人渣。他们和薛怀义不太一样,薛怀义是雄壮伟岸型的,但是张昌宗他们却都是貌若莲花的美少年、“傅粉施朱”的小鲜肉。这反映了武则天审美口味的进化。而且武则天的性格似乎也变了。她至少对张昌宗是动了真感情,那未必是简单的肉欲,而更像是人失去青春后,对青春之美的一种怜爱疼惜的特殊情愫。加之她年老昏聩缺少精力,对很多事不愿深究,最终她失去了政治上的底线。二张的飞扬跋扈远远超过了当年的薛怀义,而武则天却一味纵容甚至鼓励。他们得到的权势太大也太快,打破了朝政的平衡。
电视剧 《大明宫词》 中赵文瑄饰演武则天情人张易之
当时最强大的两股力量是李唐势力和武氏势力,而这两股势力都受到了张昌宗、张易之的威胁。在危机的巅峰,李家的邵王李重润、武家的魏王武延基,都因为得罪了二张而被武则天下令活活打死。这两股力量最终联合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张易之和张昌宗被一起处死,尸体又被市民脔割成了骨架,情形极其悲惨。按传统史家的说法,神龙政变是忠于李唐的大臣搞的一次复辟,其实这么说并不正确,因为武家势力也积极参与了这次政变。它的后果如此严重,起因却不过是面对两个花美男,两大势力发起的一场自救行动。
性不是问题,愚蠢才是
除了武则天,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太后以“奇淫”而闻名,那就是北魏的胡太后。说实话,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公正的。我读那段历史,从来感觉不到她“奇淫”在哪里。无论武则天也好,胡太后也好,她们情人的数目其实都相当有限,性活跃程度远远甚至比不上一个普通的男性帝王。如果她们是“奇淫”的话,像汉武帝,像康熙那样的人又算什么呢?胡太后确实有问题,但问题不是出在她的色欲上,而是出在她的愚蠢上。胡太后不是没有才华,史书上说她“性聪悟,多才艺。亲览万机,手笔断决”。她还很会射箭,曾在众多侍臣面前一箭射中针孔。而且搞起政治来,她也还有些诡诈手段。可她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所谓诡诈也无非是一种愚蠢的诡诈。
胡太后临朝时不过二十多岁。当时的北魏政权早已没有粗犷彪悍之风,上流社会里洋溢着一种享乐主义氛围,还掺杂着野蛮民族快速文明化后常见的那种萎靡气息。在这种环境下,胡太后要找个情人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她看上了自己的小叔子清河王元怿。此人“仪容美丽,端严若神,风流之盛,独绝当时”,难怪胡太后会看上他。按史书上的说法,太后“逼幸之”。此后,清河王被委以朝政,权力极大。
本来这也没什么问题。而且胡太后当时的情人似乎只有清河王一个,用现在眼光看其实还算挺专一的呢。再说清河王本身颇有才具,威望也高,找一个这样的情人也未必是什么坏事。但问题是胡太后任用的人不止清河王一个,她还用了好些乱七八糟的人,其中最被宠信的是她妹夫元叉。胡太后让他做了领军,掌握了调度禁卫军的权力。结果妹夫和情夫之间就发生了权力冲突。元叉是个鲁莽的年轻人,一怒之下居然发动了政变,把清河王抓起来杀掉,而且把胡太后也软禁起来了。这样的政变在历史上已经是很奇怪的事了,但更奇怪的事情还在后面。被软禁6年之后,胡太后居然又重新掌权,把元叉赶下了台。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多少是因为两位当事人都不够狠。胡太后有很多缺点,但她确实有人情味。比如她刚当太后的时候,大臣于忠独揽大权,处处压制胡太后,等于忠垮台后,好多人都建议杀他,胡太后却坚决不同意,反复说他对自己也有恩,后来还重新起用于忠。她也很顾念亲情。父亲去世前,她以太后之尊亲自服侍父亲,伺候药膳。父亲让她照顾弟弟,她就尽心照顾。而且亲情所及,就连把她软禁了6年的妹夫元叉,胡太后也不忍心杀掉。大臣们一直要求处死元叉,太后总是“怃然”不语,希望糊弄过去。后来就连儿子也在那里闹,胡太后实在顶不住压力,才下令赐死元叉。胡太后的妹妹也没有因此怨恨姐姐。至于元叉,他对胡太后也有些心慈面软。不但当时没有害死她,就连后来发生了一次未遂的复辟活动,他还是没有害死她,6年的时间里,胡太后越来越自由,慢慢开始能参加宴会了,慢慢能和儿子接触了,慢慢能和朝臣说话了,慢慢发现自己能把元叉赶下台了。从政治的观点看,这两个人也许都不够成熟。但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许正是他们的可贵之处。
胡太后复辟以后,又给自己找了几个情人,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叫郑俨。郑俨平时在禁中服侍太后,但是人家总有放假的时候。郑俨放假回家,太后就派小太监跟着他回家,一直监督他,看他有没有对太后不忠,背着太后跟妻子偷嘴吃。结果郑俨每次回家,只能在小太监的注视下,跟妻子打打官腔,“言家事而已”。这就有点欺负人了。但是郑俨也不是没得到好处,他靠着太后的宠幸,一直做到了中书令的位置。据《南史》记载,胡太后还看中过名将杨大眼的儿子杨白花,“逼而幸之”。但是杨白花害怕出事,就逃到了南朝的萧梁。太后思念他,特意做了一首《杨白花歌》:“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但是这事真伪难以判断,兴许是杨白花躲在南方吹自己在北方的牛,也未可知。
胡太后胡乱任用自己的情人,军政举措失当,确实对政局起到了一些破坏作用。但北魏覆亡,不能全怪她。当时的大局已坏,北方六镇兵起,西方军阀坐大,四处流民云扰,任谁都回天乏术。不过胡太后确实用她特有的愚蠢手法,让北魏崩溃得格外猥琐丑陋。导火索是胡太后和儿子闹起了矛盾。儿子越来越大,独立性越来越强,对母亲的情人越来越看不惯,母子关系恶化也是常事,但是两人的闹法实在太过狗血。先是胡太后处死了几个皇上的亲信,皇上很害怕;接着皇上生了个女儿,胡太后非说那是儿子,昭告天下立为太子,皇上更害怕了;皇上害怕到一定程度,就写信给军阀尔朱荣,让他带兵勤王,赶走母亲,于是尔朱荣带大兵杀向洛阳;过了几天皇上又后悔了,写信说你先别过来,等等看。尔朱荣就停在半路上;现在胡太后害怕了,在情夫的怂恿下毒死了儿子,立小孙女当皇上;过了几天太后下诏说我骗了大家,新皇上是个女孩,算了咱们再找个小男孩当皇帝吧;然后尔朱荣就不等了,杀了过来。
做事没有这么儿戏的。胡太后要为此付出代价了。她的几个情夫四处逃窜,太后本人目标太大无处可逃,就急忙削去了头发,表示要去当尼姑。但是尔朱荣不让她当尼姑。这个凶悍的军阀把她带到黄河边,扔进河里淹死。谁能说她的失败不是因为蠢,而是因为性呢?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