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美军萨德反导系统
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11月23日在美国夏威夷访问时对记者表示,日本正在讨论引进美国“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两天后,日本时事社报道称,日本防卫省计划于2019财年开始的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引进“萨德”系统。
“萨德”系统的全称是“末段高层防御导弹”(简称THAAD,即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 missile)。在美国反导体系下,这型导弹与“爱国者-3”型导弹同属于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后者负责20公里以下的低空拦截任务,而“萨德”则负责在20公里至150公里高度拦截来袭导弹。
这并非日本首次传出要购买“萨德”的消息。2008年,“萨德”在美国本土投入使用。翌年,日本《每日新闻》就曝出新闻称,防卫省正在讨论向美国采购“萨德”事宜,但后来遭防卫省否认。此次,中谷元的表态虽然保持日本政客的一贯暧昧风格,但结合时事社的报道来看,日本购买“萨德”一事应已基本确定。
那么,日本为何要引进“萨德”?装备“萨德”之后,将对日本和地区形势带来何种影响呢?
填补反导体系空白
从日本此前对“萨德”的论证来看,这一项目源自长期策划,并非临时起意,更非因邻国展示新型导弹而来。可以说,这是日本在反导方面的深层次需求。
弹道导弹的飞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起飞后的助推段,亦称初段、起始段,在此阶段,导弹飞行速度慢,目标大,容易遭到拦截。接下来是导弹开始弹道飞行的中段,这一阶段基本处于大气层之外,导弹战斗部飞行轨迹较易计算,因此如果防御一方的拦截弹有足够射高,则这一阶段最适宜实施拦截。最后一个阶段是再入段,也称末段,导弹战斗部将重新进入大气层并飞向目标。在最后一个阶段,先进导弹的战斗部可能会携带诱饵、进行机动,以干扰对方拦截弹,因此防御方的拦截难度较大。从技术上说,助推段拦截效果最佳,末段拦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但由于现实政治原因,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通常都只能从末段拦截入手,再着力发展中拦截。
反导之难,难在进攻方弹道导弹种类多样,射程远近不等,发射阵地和来袭方向不同,突防方式各式各样,所保卫的目标却挪不走,可谓是“敌在暗,我在明”。
纵观当前世界,真正建成且能针对威胁变化实时运用的、相对成熟的反导体系,只有美国一家。俄罗斯有技术能力,但却苦于财政窘迫,因此从体系角度看,其反导能力支离破碎,只能勉强支持首都核心区域反导防御,对于灵活应对多样化威胁的战区级反导防御,俄罗斯“心有余而力不足”。
日本现有反导体系的构成,是在美国统一设计大框架下,结合日本地缘政治环境、战场环境、技术实力和经济支持能力等“基本面”资源专门组建的。其特点是“空”“天”“地”三段预警,大气层内外“高”“低”两层拦截。其中在拦截阶段,第一层是在大气层外的高层拦截,即在海上靠“宙斯盾”驱逐舰搭载“标准-3”及衍生型导弹,分别遂行中段拦截和末段的大气层外拦截;第二层是大气层内低层拦截,在陆上靠“爱国者-3”导弹拦截,这属于前文提到的末段拦截。
在技术上,反导与防空区别较大,防空可以由飞机、导弹和火炮组成绵密的火力配系,而反导只能靠“导弹拦导弹”。不过,反导体系的拦截弹也可以实现射程的梯次衔接,与防空火力配系相同,即远近衔接、各拦截段之间空隙尽可能小。
如果照此要求,日本的反导体系存在明显漏洞:从“标准-3”导弹到“爱国者-3”导弹的射程之间有一段很大的间隙。“标准-3”属于“全能选手”,能进行上升段、中段和再入段(高层)拦截。但其采用直接碰撞战斗部和直接力控制技术,因此在大气层内反而无法工作,拦截低界在80公里以上。一旦在此高度上“失手”,就只能依靠“爱国者-3”。而“爱国者-3”射高有限,仅为15公里左右,与“标准-3”的射程之间存在很大空白。
从这一技术角度看,技术角度,日本引进“萨德”这样的末段高层拦截系统,恰好上接“标准-3”,下接“爱国者-3”,可谓是“承上启下”。其所发挥作用的主要空间,正是在对方弹道导弹再入段(末段)大气层内的这一区域。
究竟“剑指何方”?
长期以来,日方一直以“对抗朝鲜导弹威胁”为发展反导体系的理由,此次亦不例外。但是,这其中玄机却绝非日方所说的那么简单。
朝鲜常用的弹道导弹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类似于“飞毛腿”导弹,战斗部与导弹弹体不分离、目标特征明显,也不使用诱饵或假目标。在拦截朝鲜此类导弹时,日方现有的导弹防御体系已经足够。
但是,亚太地区出现的新型弹道导弹水平要远高于朝鲜过去的常见型号,其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此类导弹,日方反导体系“漏拦”的概率将大为增加。
此外,日本原本打算将“宙斯盾”驱逐舰部署于日本海和东海方向,用舰上的“标准-3”导弹进行中段拦截。但是,在未来激烈而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宙斯盾”驱逐舰前置部署于日本西海岸已不再安全,因此很可能后撤至日本东海岸。另一方面,如果对手一次性齐射多枚弹道导弹,并辅以航空兵等其他打击手段,则日方需要一型高端反导装备,以接过“爱国者-3”的反导任务,解放其防空能力。
更重要的是,“萨德”并非一件简单的反导武器,该系统还配有战区级的反导指挥控制功能,相当于“导弹+战区级机动指挥所”。在美国的地空导弹谱系中,“萨德”的地位可以算得上“族长”,一套“萨德”可以带动多套“爱国者-3”。换句话说,如果把“萨德”的指控部分直接搬到固定指挥所中,就能直接担负战区反导指挥任务。有了它,日本现有的“防空反导指挥自动化系统”(简称JADGE)才算有可靠的技术依托和平台保障。
耐人寻味的是,作为对比,韩国虽然以朝鲜为重要的假想对手,但却并未引进“萨德”系统。从技术上看,如果在韩国部署“萨德”,就可以在朝鲜导弹的上升段(即刚刚发射后的助推段)实施拦截,这是反导策略中的最佳选择。那么,为何韩国在此问题上态度谨慎呢?这其实涉及到反导武器的政治属性——反导并不是单纯的防御武器,它是通过使对方进攻性武器失去威慑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必将影响所在地区的战略平衡。以“萨德”系统中雷达的探测能力,如果其部署在韩国,就相当于不声不响的把“美国-日本”反导体系的预警圈和火力拦截范围前推近800公里。此举的影响范围显然不仅仅局限于朝鲜半岛,还将影响更大范围内的战略平衡。对此,韩国应是“心知肚明”。
借机加强美日同盟
除了反导相关的军事技术背景之外,日本欲引进“萨德”,还有一系列的外交、技术和地缘政治目的。
其一,通过有战略意义的军事项目合作,以纳“投名状”的方式,换取政治和军事回报。反导系统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战略性。美日能够共建反导体系,是两国安全领域密切关系的体现。而日本引进美国装备加强反导体系,一方面是对美国军工体系的支持,一方面则是为美国在前沿“站岗放哨”,这都必然要换取美国在其他方面“投桃报李”。
其二,通过引进技术,加强本国军工实力。“萨德”是当代导弹防御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装备之一。如果引进“萨德”,不仅有可能“整件”进口,还可能在日本建立维护设施,甚至以“许可生产”方式在日本建立组装线。
据此机会,日方将获得美国对日本反导技术的更多支持,包括知识支持和战斗力生成机制支持。特别是,日方可以学习美国整合多种武器系统、传感器和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的方式,提升日本在复杂“巨系统”整合领域的能力——外人所看到的反导体系,往往只是几件武器,但支撑这些武器正常发挥效用的背后是整个大系统。这需要有系统顶层设计、数据交联与融合、情报处理与分发、目标特性研究、数学模型建立与修正、仿真评估与验证等诸多看不见的“软实力”。如果仅靠自己探索,日本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毕竟,反导技术中的很多基础项目,就足够中等国家耗费巨资工作多年。
因此,从“萨德”入手,日本可以全面提升其JADGE系统的作战效能,引入美国“协同交战”能力等多项系统整合能力。一旦日本在大系统、多平台整合能力方面获得突破,其军工产业的产品体系也将摆脱“单体”局面,而将能够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日本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其三,强化对周边国家威慑力。从历史上看,自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开始,“反导”从来都不是单纯的防御,而是与进攻能力绑定在一起的,强大的反导能力是战略威慑的隐性体现。当前,由于政治上的限制,日本暂时无法发展进攻性武器,因此只能先将资源投入于战略防御,建设反导体系。未来,如果政治环境允许,日本一旦突破进攻性武器的限制,就可以在现有基础上顺势建立“攻防兼具”的战略威慑力量。从这一角度说,日本在反导领域的持续投入,可以视为未来日本走向所谓“正常国家”、追求军事大国地位的伏笔。
责编:赵雪晨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