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竞选人的网店生意
2015-11-16 08:26:17 国际金融报把竞选信息印在商品上的第一人是美国前总统林肯,但是真正流行起来,是2008年总统竞选时,奥巴马和朱利安尼两人将网店生意搞得很红火。
开店意图复杂
透过竞选商店助选,不只是为了博取眼球,在一定程度上,是带着这样的使命而来:揽资金,上头条
联邦选举委员会规定,销售这些商品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商店的收入最后都会成为政治捐款。
奥巴马在2007年上半年所筹得的5400万美元总额中,有近30%来自2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赠者,这些捐助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直接通过网络实现,其中一部分就来自网络商店。2008年的“奥巴马商店”销售额达到4000万美元。
杰布·布什卖起了牛油果碗,有人认为这是为了拉拢西裔选民(他们很喜欢牛油果),但一个碗竟然被卖到了75美元,这么高昂的价格选民们真爱得起来吗?
网络商店已经成为重要的筹款方式。有的网站不但零售,还有大宗批发优惠。
“选民往往会为了他们心仪的候选人掏出信用卡。”美国政治评论家乔纳森·艾伦说,“对于候选人来说,小额捐款的比例增长对他们的竞选大有裨益,毕竟他们总是要辨明,自己并非巨额献金赞助者用钱买来的爪牙。”
网上捐款不仅是重要的财源,还是显示民众支持度的重要指标。购买使用相关竞选周边产品的支持者们在选举白热化阶段,俨然将成为移动广告,这一点尤其引起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总统候选人网店结账时,消费者都会被要求输入各种个人信息,包括职业、所在公司或者是否退休。美国联邦法律也允许候选人采集消费者的这些信息。这些信息汇集起来便成为竞选者“大数据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
比如,产品选择会透露个人偏好,有人爱喝啤酒,有人是体育运动迷,手机品牌型号,还可以透露你是否刚做了父母,或是身边有这样的人。透过数据分析得知,比如美国某个地区密集存在大批慢跑爱好者,这样一来,竞选人或许可以在该州着重宣传健康方面的想法,亦或据此抨击某个不爱运动的竞选对手。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NPD Group首席行业分析师、《解读消费者》(Why Customers Do What They Do)一书作者马歇尔·科恩认为,“总统候选人开店的真正目的在于了解支持人群的特点,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触发点、感同身受的言语等。政治层面的考虑与消费市场类似,可以用金钱来衡量。我们称之为人口分析,毕竟选举人分析听起来不太体面,不过本质上是一回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竞选策划人正受雇于一个候选班子,他说:“在一套完整的当代竞选流程中,消费者被精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筹募和宣传活动。”
这样一来,店铺产品的门类越复杂,所能收集到的潜在信息就越多。
负面效应何在
总统竞选人的产品设计师们头上常悬“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个好的设计能赢得追捧,而一个坏的设计影响到的将是竞选人的支持率
尖刻的美国选民从来不吝啬表达自己的观点。
曾负责奥巴马竞选活动的匿名设计者透露,总统竞选人的视觉团队每周都会拿出不同的产品设计方案。2008年,一款钮扣以“奥巴马宣布赢得民主党总统提名后,与妻子在台上用攥紧的拳头互相轻击表示庆祝”的动作作为图案。后来,这个动作被福克斯新闻频道评论员成为“恐怖分子的击拳致意”。
对于希拉里团队不惜自黑也要制造话题的T恤,知名政治评论网站Daily Beast的奥利维亚·努兹的评价是,简直是“这辈子见过的最丑竞选产品”,“看一眼就有强烈的不适感”。
遭媒体与时尚界人士鄙视的竞选产品不分党派之别:共和党候选人特德·克鲁兹售价高达25美元的红白蓝拳头海报“亮瞎狗眼”,印着另一共和党候选人兰德·保尔大幅帅照、价值75美元的羊毛毯子也令人无力吐槽。
除了产品本身的致命审美缺陷,候选人有时候还会面临品牌方“不识抬举”的尴尬。例如兰德·保尔的竞选商店就出售某款雷朋太阳镜(兰德·保尔最爱品牌之一),只是在其中一根眼镜腿上烙上了兰德·保尔的名字,可是雷朋公司居然发声明,拒绝这一“对我司产品未经授权的擅自修改”。
杰布·布什那只承受无数批评的牛油果酱碗,英国《卫报》质疑,一个黑碗卖这么贵就算了,还要等3周才能发货,关键是这个商品并没有表达什么竞选信息。店家杰布·布什还“欺骗”人们说会送上“秘密食谱”,结果什么也没有。
豪气的特朗普为自己的网店猛砸70万美元,但有评论认为,店里卖的东西并无新意。其网店中价值25美元的印有标语“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伟大一次)的帽子,一推出就引来各种吐槽。有网友说:“特朗普你有40亿美元,就不能戴顶好看点儿的帽子?”
关于这些网店商品的生产地也是一个敏感话题。
《纽约时报》时尚评论家vanessa friedman撰文指出,若要保证美国制造,问题则必然复杂化。想想看,如果竞选人要主打就业政策,那么出售海外制造的产品总是说不过去的。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