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合作更加紧密
在人民币出海的过程中,伦敦一直都是重要的目的地。英国不仅是首个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西方发达国家,更是率先发行全球首支主权级离岸人民币债券。未来,伦敦很有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市场的“西方中心”
伦敦金融城是习近平此次访问中的重要一站。
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定位不容小觑,它是全球外汇、衍生品、贵金属和商品交易中心,也是全球金融不间断交易的重要一环。
而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伦敦金融城,近几年悄悄地发生了大变化。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纷纷入驻伦敦金融城,开启了历史性的新征程。
记者注意到,此次陪同习近平出访英国的代表团中,中行、工行、建行、交行、农行等“五大行”掌门齐聚伦敦,并且各自都有重要动作宣布,可谓盛况空前。
10月19日,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正式开业。作为伦敦地区人民币清算行,建行这两年在推行离岸人民币产品和服务方面步伐飞快。随行的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表示:“习主席这次访英能为我们商业银行在伦敦、在欧洲的市场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发展,为我们搭建一个更好的桥梁,使我们一方面服务中国的国家战略,一方面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另外一个服务于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设。”
事实上,自从2012年伦敦启动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之后,在伦敦的各家中资银行发展非常迅速。不仅纷纷获准开设分行,在发行人民币债券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方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进驻伦敦已经有80多年历史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也是伦敦离岸人民币建设最重要的主力军。10月20日,中国银行人民币交易中心宣布成立,并在北京、伦敦、新加坡三地,同步举行中国银行人民币债券交易指数全球发布仪式,该指数即日起向全球投资者正式发布。
据中国银行副行长高迎欣介绍,伦敦交易中心未来将全面覆盖欧洲和美洲地区离岸人民币、外汇、贵金属、商品、债券和其他衍生品报价及交易,大力发展人民币做市报价能力,形成全球人民币报价覆盖网络;中国银行也将强化以北京、上海、香港、伦敦和纽约为中心的全球一体化交易网络,大幅提升不间断交易能力。
除五大行外,国家开发银行也有大举措。10月20日,国开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举行10亿美元债券和5亿欧元债券上市仪式,这是中资银行在英国上市交易中规模最大的一笔。
一直以来,英国希望把伦敦打造成人民币国际市场的“西方中心”,中国金融机构也表现出与英方合作的意愿。伦敦金融城的最新人民币业务量数据显示,2014年伦敦人民币总体交易额比2013年增加了143%,日均交易量达615亿美元。其中现汇交易额为日均184亿美元,为2013年的3倍。
10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与英格兰银行20日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由原来的2000亿元人民币/200亿英镑扩大至3500亿元人民币/350亿英镑。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扩大互换规模,是双方货币金融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的体现。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与英格兰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扩大互换规模,可为伦敦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当地人民币资产交易、资产管理等领域的业务发展,也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已达到3.7万亿,人民币已经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结算货币。目前,人民币是全球贸易结算的第二大货币,是外汇交易的第六大货币,是外汇储备的第七大货币。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总经理宗良告诉记者,人民币有望在2025年跻身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货币。
英国一直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英国成为首个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西方发达国家。2014年,英国又率先发行全球首支主权级离岸人民币债券。
习近平访英期间,作为两国不断深化金融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最新动作,中国还将在伦敦发行除香港地区外的我国首个离岸人民币主权融资工具。
此外,拉卡拉与英国最大的账单支付公司AllpayLimited签订合作协议,将共同建立一个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并探讨在社区便民服务、智能穿戴设备以及跨境电商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拉卡拉董事长孙陶然表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国已处于领跑地位,英方合作者更多是希望从中方汲取经验和技术支持。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而伦敦金融市场在离岸人民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行业分析师李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实现完全国际化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其关键是树立市场对人民币资产收益率的信心。这就需要市场中有更多期限更长的债券,国际上的货币储备管理者才能增加人民币资产的权重。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