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5日,时任驻菲律宾大使刘建超接受记者采访。
一位同行向《环球人物》记者回忆了与刘建超最初接触的经历。那是2002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举行第一届年会。由于接待经验不足,组织方给记者安排的住地在距会场一两个小时车程的琼海,而且没有摆渡巴士。“我们这些做外事报道的记者,需要到各个双边会见现场进行报道,每天忙完手头的稿子已是深夜,再返回住地很不方便。建超本来随代表团住在会场附近的酒店,但他把自己的房间让给我们当工作间,还靠私人关系借到一辆面包车,每天深夜开车送我们回住地,第二天一早再接我们去会场。辛苦不说,光是在黑乎乎没有路灯的路上开车,安全都成问题。很难想象,在那个没有谷歌地图的年代,建超怎么能认得路。”
这样相处下来,到会议闭幕时,刘建超成了随团记者眼中“感动中国记者”的人。他们自发写了一封联名感谢信,想办法交到时任外交部长唐家璇的手中。“据说,这封信后来被唐家璇转到相关部门留存了下来。”
在外事报道的记者圈,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刘建超的故事。“早年间,出访条件特别艰苦,有些国家的酒店不提供热水。建超就会拿着使馆方面备好的瓶装水,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给大家送。”虽然只是后勤保障方面的细节小事,但是见微知著,刘建超总是能让他周围的人感到很舒服。
“离红线太远也是有失分寸的”
当然,与记者们的友谊,更多是在新闻报道的配合中建立起来的。刘建超非常理解记者的工作需要,他说:“新闻是贬值最快的商品,如果要保留新闻的价值,就是要快。”
通常在领导人会谈的时候,刘建超会坐在第二排,一边听一边用笔记本电脑记录、整理双方领导人的谈话要点,然后尽快打印出来,送有关领导审批后,力争第一时间对外发布。
2006年越南河内APEC会议期间,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会见。北京时间18点30分,双方开始会谈,《新闻联播》19点开播的时候,会谈还没有完全结束。为了赶上在《新闻联播》发出会谈的新闻,刘建超和记者们密切配合,在会谈的双边关系部分结束后,就及时写好消息,迅速审定,并安排中央电视台迅速行动,把这条双边会谈的消息在当天的《新闻联播》中播发出去。
也是在那次会议中,刘建超的快速、专业让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新贝改变了对中国官员保守、谨慎的印象。“大家都认为,中方的吹风会可能要层层报批,不会那么快出来”,新贝于是听从老记者的建议,围到美方发言人的身边。谁知,刘建超很快就从会谈室出来,几乎在同一时间与美方发言人举行新闻吹风会,“让老记者们大跌眼镜,纷纷从美方发言人那里跑到他身边”。一位参加当时报道的记者向记者回忆道。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