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长假、“十一”黄金周来临前夕,多个4A、5A级景区传出涨价的消息,有出游计划的人大呼扫兴。日前,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发出倡议,号召5A、4A级景区带头不涨门票价,国家旅游局表示不赞成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高、过快。
景区涨价与民众反涨价的博弈由来已久,至今没个了局。而事实则是,民意很少在博弈中取胜。每次舆论沸腾之后,民众不得不忍气吞声适应新价格,并在糟糕的出游吐槽中期盼着下一次出游。由此也可见,所谓“博弈”,显然也是非对称的:既然涨价后景区依然人山人海,又何必在意人们反对?!
于是,我们看到,平平常常一个景区,门票动辄过百元,200多元的也不稀罕。据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披露,国内186家5A级景区的门票平均价格已达112元。现实如此坚硬,难免让人沮丧。难道民众只能被动地成为天价景区的鱼肉?世界这么大,我们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出游选择?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调整一下日渐固化的心态和思维,走出当下越来越被资本、权力框定的旅游路线和旅游习惯。很多宣称投入很大的景区、景点,大可弃之不看,而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能够开阔视野、修养性灵、浸润思想的地方,做竟日游。如果有了好心态,相信一座平常的山也可以在寻觅中多些奇崛。
实际上,民众在追逐景区、盘点着自己去过多少地方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见多识广”的虚荣,却遗失了旅游中至为关键的休闲心态。很多游客似乎永远都在路上,永远都在像打仗一样赶、赶、赶,停不下来。看上去沧桑,实则鲜少深刻的体验,鲜少人与自然的融合,更不要说从异地风景中获得心灵滋养了。
这种追赶心态,一则是地方赶超型发展模式在民众旅游行为中的投射,旅游也是在赶时髦、追风潮。很多人出于一种“补课”的心理,抓紧时间,走遍三山五岳云云;再则,也与民众尚未形成良性的出游习惯有关,直白点说,贫乏的文化心理只会助长追逐潮流,只会加剧快餐式的旅游,而不会引导人走向多元化的选择。
从文化层面看,旅游不过是人渴望摆脱自身现实情境的一种努力,本质上在于陌生化,在于情与景的交融。这不仅体现在通过出游释放现实压力,更在于通过休闲构筑个体的内心平衡。也因此,人们大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以更从容的心态走出去,而不是总是在某种提振经济的话语体系里打转转。必须明白,只有妥帖地安置好自己的心灵,则其他的一切才会有意义、有价值。
天价景区就在那里,而且会越来越多。这不仅是因为浩繁民意难敌景区一意孤行的涨价冲动,更在于旅游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张底牌。我们能做的,或许只剩下我们自己的主张与选择,我们可以暂时避开那些热门的、天价的景区,去往一些更能舒张内心、安稳身体的地方,诗意的栖息,亦是人生一大乐事。世界这么大,为啥非去“天价”景区?(作者:胡印斌,媒体评论员)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