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8月31日电 美国彭博社31日刊文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美国,为当地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但是,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依然存在,赴美工作的中国工人难以融入当地,而美国当地民众也难以适应中国工人的某些习惯。
从美商来华到中企赴美建厂
当陈明旭(Chen Mingxu,音译)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美国商人大批融入中国农村地区,他们不仅可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还能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比如清蒸甲鱼。30年后,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陈明旭如今身在美国西南部的阿拉巴马州,品尝着那里的烘肉卷和香蕉布丁。
陈明旭是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Golden Dragon Precise Copper Tube Group Inc)在美国首家分厂的经理。该厂位于阿拉巴马州最贫困县区之一威尔科特斯(Wilcox),雇佣大约200名当地人,在该地的投资达到了1.2亿美元。当初,阿拉巴马州费尽全力筹集了2000万美元以竞标该厂,最终击败了数十个其他州和城市,争取到了该厂带来的就业岗位和投资。
去年,中国企业共在美国投资120亿美元,而在21世纪最初几年时,这一数字还为零。如今对于美国而言,中国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据位于纽约的荣鼎咨询公司(Rhodium Group)称,与中国有关的企业现在雇佣了超过8万名美国人。
当美国正在准备迎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赴美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的经济关系也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中国国内现在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劳动力供给减少以及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中国企业正纷纷跨洋来到美国,希望在美国中心地带那些被遗忘的地区扎根。
习近平访美将为在美中企带来利好
“和先于他们来到美国的日企和韩企一样,中国企业也希望在他们的出口市场进行投资。”前美国财政部中国专家、现洛杉矶TCW集团资金经理大卫·卢文格(David Loevinger)表示。“当出口商向价值链高端移动时,就愈加想要贴近自己的客户。”
习近平此次赴美进行国事访问的目标之一就是推进一项协议,该协议旨在鼓励在美中国企业并为中企打开那些外国投资被禁止或者受限制的地区。如果中美达成该协议,那么美国的银行将被允许直接拥有中国子公司,零售商可以运营自己的销售网络,生产商可以在没有当地合作伙伴的情况下独自建厂。
与工会的矛盾
当时,金龙集团之所以选择在阿拉巴马州建厂,其目的是更加贴近美国南部客户,并避免针对铜产品的反倾销关税。但是,当地一些工人的态度和工会的要求却让该公司措手不及。
金龙集团37岁的工程师乔高盼(Qiao Gaopan,音译)指出,“美国工人的个人主义很强。他们不听从你的指挥,而且还有很多意见。”
此外,尽管阿拉巴马州仅有十分之一的工人加入了工会,但是他们却拥有实实在在的权利。而这也引发了工会与金龙集团的一些矛盾。
据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丹尼尔·费利普(Daniel Flippo)说,当金龙集团一年前在阿拉巴马州建厂时,其为工人提供的时薪为11美元,低于密西西比州一家类似工厂提供的18美元的时薪。此外,工人们还对生产安全、缺乏技能培训和升职机会有所抱怨。
虽然陈明旭反驳说,11美元的时薪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工人的初始工资,但是最终金龙集团还是做出让步。除了提高时薪之外,该公司还改变了之前的一些限制性规定,另外也对工人们针对生产安全的担忧进行了解决。
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
对于在金龙集团工作的中国工程师而言,生活也并不容易。他们仅仅会讲有限的英语,平时就住在汽车拖带的活动房屋中。该镇唯一的电影院几个月前已经关门。晚上,他们唯一的消遣是与远在中国的家人上网聊天。
29岁的机械师詹姆斯·德什勒(James Deshler)自2014年5月就开始在金龙集团工作。他认为,公司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引起的。他说,他与中国同事在吸烟时间、休息室卫生、甚至是水管漏了如何修理上总是产生争论。
但是也有积极的方面。举例来说,苏·托马斯(Sue Thomas)就很感激金龙集团的到来。现年50岁的她不久前丢掉了在石油管道公司Energex Tube的保安工作,她的丈夫也失业了。如今,托马斯与中国同事相处的很好,有时候还会请他们到家里吃晚饭,或者带他们到当地赌场消遣。
中企融入美国不容易
除了金龙集团位于威尔科特斯的工厂之外,阿拉巴马州还吸引了两家中国企业在此建厂。
位于华盛顿的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里克·希瑟尔(Derek Scissors)表示,在未来5年的时间里,中国对美投资可以增至1000亿美元。
中国人依稀记得三十年前,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是带来的复杂心情:双方希望得到的保证经常无法得到满足。如今,当角色发生转换,情况依然如此。观察人士补充说,虽然中国企业来到了一个更加稳定、法制更加健全的市场,但是他们也面临着困惑,有时候这个市场也未能遵守对中企的承诺。
“对中国企业来说,要想迅速了解美国市场、知道如何在这里运转和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亚洲协会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奥维尔·斯科勒(Orville Schell)表示。“无论是美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都面临着陡峭的学习曲线。”
海外网编译,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郝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