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人民日报:刑法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2015-08-28 08:10:29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
字号:

1440720708221362.png

  党的刑事政策与国家实体刑法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刑事政策是实体刑法的导向和依据,实体刑法是刑事政策的具体化和条文化。刑事政策可以转化为刑事法律,刑事法律是司法办案的直接依据。刑事政策在刑事法律实施中,依然起着指导作用。在刑事法律尚不系统、覆盖面还不完整时,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刑事政策在法律未及领域成为司法办案的依据。在制定和实施刑法典之后,即刑事政策系统化为实体刑法之后,刑事政策才不作为司法办案的引用依据,而是作为理解刑法精神和诠释刑法条文内容的指针。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经历了主要依靠政策到主要依靠法律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明确提出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这个政策在上世纪50年代初制定的一系列刑事条例中都有鲜明体现。1979年刑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刑事司法进入了一个有法可依的新时代。1981年中央提出,“要实行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方针,坚决把社会治安整顿好,力争取得明显成效。”“严打”方针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犯罪剧增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实施的,是党和国家对当时社会矛盾加剧、诱发和滋生违法犯罪因素增加、犯罪率不断攀升趋势的一种强烈反应和应急之策。1997年修订的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完备、最系统、最具有时代气息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刑法典。这部刑法典科学地概括刑法的基本精神,明文规定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党的刑事政策在这部刑法典中得到了系统、完整、权威的体现。

  进入21世纪,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呼声日益高涨,法治文明不断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国刑事政策有必要作出适当调整。

  200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2005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进一步阐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指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宽严相济是我国在维护社会治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基本刑事政策。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这一政策更具现实意义。应立足于当前社会治安实际,审时度势,用好这一刑事政策。一方面,对严重刑事犯罪依法严厉打击,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在稳准狠和及时性上全面体现这一方针;另一方面,充分重视依法从宽的一面,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对失足青少年,继续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符合条件的可适当多判一些缓刑,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它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刑事政策,不仅对于刑事司法,而且对于刑事立法,都有重要意义。就刑事立法而言,自1997年修订的刑法典颁布实施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8个刑法修正案。2011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得淋漓尽致。该修正案一方面作了一系列趋严的修正,如增加7个新罪,扩大10个罪的构成要件范围,提高、增重8个罪的法定刑,扩大特种累犯的范围,提高无期徒刑犯减刑、假释需要实际执行的年限等;另一方面也作了不少趋宽的修正,如取消13个罪的死刑,对已满75周岁的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对未成年人犯罪进一步从宽处理,对怀孕的妇女犯罪也进一步从宽处理,还增设“坦白从宽”制度,对假释需要实际执行的年限作出例外规定,以及降低两个罪的法定最低刑等。

  继《刑法修正案(八)》之后,《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从2014年10月起开始审议。我们深信,该修正案也会全面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更好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将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向前推进。

  (作者高铭暄 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荣誉一级教授)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刑事政策,刑法精神,宽严相济,2005年中央,刑法条文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