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灯塔”延安:挺起中华民族全民抗战不屈的脊梁

2015-08-25 08:18:46来源:新华网 分享:
字号:

  “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延安的山峁窑洞,成为培养抗日将士的摇篮

  抗战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环境恶劣。

  交通不便和人为阻隔,都没有阻挡住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的脚步。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这是中国现代诗人何其芳笔下抗战时期的延安景象。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这座为适应抗战形势而更名的学府,最为爱国青年心驰神往。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多次登上抗大讲台,发出抗日救国的动员号令。“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指示抗大二期学员立即结束学习,于8月毕业奔赴抗日前线。毛泽东在毕业证上题词:“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

  希望的火种,就这样从延安洒向全国。“到1938年底,已有1.5万人涌入抗大学习,抗大每天都要接待几十名、上百名的新学员,其中不乏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的爱国将士。”抗大旧址工作人员杨默说,抗战期间,抗大总校共招生八期,在各根据地创办分校12个,培养出10万多名德才兼备的干部,成为抗日将才的摇篮。

  距延安数百里之外,又一座抗日青年的熔炉在渭水边火热开办。

  泾阳,安吴堡。爱国青年、留学生、士兵、工程师、艺术家,甚至店员、小贩、农民……或来自日军铁蹄之下的东三省,或来自北平、上海、南京,更有从菲律宾、越南、缅甸等地跋涉万里的爱国华侨,经由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聚集来到这里。

  “从1937年10月开班到1940年4月撤回延安,安吴青训班开班十四期,毕业学员一万两千余人,向延安和抗大、陕公、鲁艺、中央青干班输送学员八千余人,三千多人奔赴全国各个战区。”安吴青训班旧址工作人员王文说。

  黄河怒吼,山川咆哮。

  抗战的延安,从未远离战火烽烟。据《解放日报》1946年统计,抗战期间,日军飞机轰炸延安17次,投弹1690枚,死伤近400人。1938年,延安城内尚有6条大街、30多个小巷,3个城门,经日军多次轰炸,渐成一片废墟。轰炸之外,陕晋交界的500多公里黄河沿线,八路军守军打退了日军23次进攻,河防保卫战之悲烈,气壮山河。

  轰炸没有摧毁延安宝塔,更毁不掉山山峁峁间希望的讲坛!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延安共有30余所干部学校,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抗日军政干部。他们从黄土高坡出发,奔赴前线奋勇杀敌,或凯旋而归,或马革裹尸,上演了一幕幕不屈不挠的救亡活剧!

  “不发枪,不发炮,只发干部和电报”,一批批共产党员从延安被派到敌后,建立、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星点火种,速成燎原之势。至1944年,连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也不得不承认,“民心倾向共产党,日军只能以县城为中心,占领少数农村。”

  无怪乎,曾担任过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的冈村宁次发出哀叹,“宁可用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责编:许兰

关键词:灯塔,延安颂,抗日先锋,红军抗日,延安干部学院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