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8月19日电 香港中评社日前发表了题为《高考给中国学生带来痛和希望》的文章。文章提到,高中最后一年,石婉(音译)每天早上5点半在河北衡水中学宿舍的闹铃声中醒来。小石叠好被子,抓起笔记本,飞奔出去参加学校规定5点40分必须参加的晨跑。一切顺利时,她会在5点34分赶到操场,留出6分钟的时间背一下政治,温习一下昨天学的数学,或是复习几页英语单词。不过很快,宁静的学习氛围被彻底打破,大约5000名学生排着长队慢跑,边跑边呼喊“打败高考、考上北大”的口号。
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16日载文《揭秘:想要迈入大学校门的中国学生所采取的极端复习手段》,文章称,今年20岁的小石是有着“超级中学”之称的衡水中学的毕业生。在这些中学,学生为了高考没日没夜地学习。对每年参加高考的900万考生而言,这一考试的重要性怎样说都不为过,因为它是决定能否获得相对较少的大学入学机会的唯一标准。
高考为中国庞大的教育体系引入了英才教育手法,为学生提供了最有声望的一些机构里为数不多的社会或经济优势位置。在中国农村,考上大学可能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子孙后代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因此,贫困省份的学生蜂拥至超级中学读书也就不奇怪了。在河北,衡水中学的学生连续十多年在进入中国顶尖大学的人数上高居榜首。小石说:“我父母是工人,家里无权无势。努力学习考上衡水中学然后再考上好大学似乎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但小石2013年的高考分数让她的这一梦想破灭。满分750分的卷子,她得了579分,只被作为第五志愿的河北大学录取。小石重新回到衡水中学,当了一名复读生,这所学校有很多和她一样渴望提高高考成绩的人,并不惜为此交1万元学费。小石说:“复读生最怕的是最终的成绩比复读之前还要糟糕。恐惧就是动力。”
在中国媒体上,衡水中学经常被比作监狱,这是因为这所学校将窗户和走廊都安装了铁栅栏。这里的学生课业任务繁重,周而复始上课、复习和考试持续到深夜,吃饭要匆匆完成,下课时间依然埋首书本。唯一的娱乐是每天看20分钟的电视新闻。谈恋爱是被禁止的。
衡水中学的做法或许是极端的,但在全中国,学生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在孩子参加高考的年份,家长停止工作全身心地为孩子服务是很常见的现象。
孙曦(音译)说,很难在近期建立另外一种制度,“毕竟,中国的人太多了”。2011年,孙曦成为江苏省文科状元,考取上海复旦大学。她说:“回想一天到晚考试的那段日子,我真想高喊‘中国的高中教育就是垃圾!’可是当平静下来并且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我头脑中牢牢掌握的知识不就是在高中阶段积累的吗?”
几乎没人可以否认,高考让中国的学生变成了全世界最可怕的考试能手。上海中学生在过去的两次国际学生评估计划中成绩第一。在数学方面,上海15岁的中学生与同龄的英国测试者相比,保持着3年的领先优势。这一结果让英国政府非常震惊,并为此推出一项旨在提高本国学生数学成绩的计划,数十名上海教师到英国小学授课。
为了在考试中取得成功,学生必须熟记大量知识点和固定的写作模式。有人认为,这剥夺了学生自主分析思考的能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没有多少创新能力的事实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富裕家庭选择避开本国教育体制,将孩子送入私立的国际学校,或让他们去海外寄宿学校上学。
对于没条件到海外求学的学生而言,坚持不懈努力学习是过上更好生活的唯一道路。最终,一年辛苦的复读给小石带来了回报。2014年6月,她取得了625分的高考成绩,足以进入一流的山东大学。她说:“这是我学得最累的一年,不过这一年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相信未来我能克服一切困难。”
责编:张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