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外媒关注中国剩女问题 称中国人找对象像商品交易

2015-08-18 10:40:47来源:海外网 分享:
字号:

海外网8月18日电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出现了“剩女”这一流行词,社会及官方媒体广泛使用该词指代过了27岁还没结婚的女性。北京和上海有成千上万的“剩女”,“剩女”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纽约时报》中文网17日刊登的一篇文章称,中国人找对象就像商品交易:直接、明白,即使在“剩女”标签的压力下,仍有不少现代女性对“剩女”说不,追求“我的人生我做主”。

今年32岁的陈欣(音)是北京一家非政府组织的研究人员,拿着不错的薪水,一年多次外出旅行,开讲座谈气候问题,有丰富的社交生活。但几次回到家乡衢州探望父母时,陈欣的父母都没兴趣听她最新的冒险活动。他们更愿意讨论她的爱情生活——或缺少爱情生活的问题。

根据官方新闻报道,中国30岁以下男性比女性多出2000万,但很多未婚男性都是在农村地区务农,收入很少。由于丈夫传统上要比妻子挣得多,那些像陈欣一样的高收入女性必须为获得城市里少数符合条件的单身汉的关注而竞争。在奥斯陆工作的摄影师克劳迪娅·莱赫(24岁)表示,频繁的新闻报道让她感到困扰,特别是因为这些报道没有体现数字背后这些女性作为人的属性。它们缺少对这些女性及她们如何过单身生活的认识。

“这不是新闻报道;也没有关注人,”她说。“这是统计数据。我觉得‘剩女’这个词是令人反感的,我无法理解女性怎么会被称为剩女,而且还去接受这一称呼。”

去年早些时候前往上海之前,莱赫在中国的交友网站寻找愿意让她记录日常生活的成功单身女性。她去了北京,并与她在网上找到的很多女性共同生活了几个月。她获得了中国《Lens视觉》杂志提供的资金,会继续记录这些故事。 

她追踪的这些女性的职业和兴趣各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对单身生活的描述。34岁的电视台主持人朱池(音)告诉莱赫,她不想做出妥协,找一个不如自己成功的丈夫。29岁的朱美婷(音)在北京担任英语老师,她表示自己经常向家人撒谎,称自己在恋爱,这样他们就不会安排她相亲了。

36岁的创业者萨布里娜·韦告诉莱赫,她只与不会因为年龄而评判她的外国男性约会。

在莱希看来,“剩女”们参加社交活动,和朋友吃饭,练瑜伽,甚至出国旅游,她们可以自己过上这种生活,不需要为了得到这些而结婚。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她接触的很多女性并不介意被叫作“剩女”,让她们最为焦虑的,反而是来自父母和亲戚逼婚的压力。

报道称,中国的父母历来在子女的婚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到征婚市场上帮她们寻找潜在的对象。每个周末,都有不少来自上海市郊的家长们聚集在人民公园里,为自己单身的孩子张贴简短的征婚广告。这些广告通常写得非常直接明白,比如,厨艺好,喜欢读书,年龄29岁。

莱希说,这些广告缺少更具内涵的任何感性的东西,还说这类市场感觉更像商业交易,而不是寻找浪漫伴侣的方式。

《纽约时报》称,虽然很多单身女性最近开始抵抗“剩女”这个称号,但中国老一代人的传统观念仍然盛行:早点结婚,否则就会变成没人要的商品。

责编:冯其玲

关键词:中国,对象,中国人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